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经常惶恐的寻找手机,哪怕它就在你的口袋里;
明明自己吃辣椒会长痘痘、甚至“菊花残”,但还是忍不住狠狠的加两勺辣椒;
下定决心减肥的你,可以精确的报出眼前的这杯奶茶含有多少千卡的热量,最后还是会——我就喝一小口;
工作临近deadline,但还是提不起精神,安慰自己打完这盘游戏就专心开干;
一开始就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个花心大萝卜,还是奋不顾身的展开恋情,最后受到伤害,自怨自艾;
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以上种种表现都算得上是一种「瘾」。
「瘾」是个可怕的敌人,不消说「烟瘾、毒瘾、酒瘾」这类切实会伤害健康的瘾,就是拖延上了瘾也足以让一个人从精神上废掉。
其实99%的人都做不到绝对的理性或者知行合一,简单说就是:知道什么事不该干,就不干。
我们想象有一天可以彻底摆脱「瘾」的控制,可以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更高效的工作状态或者更完美的身材。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与「瘾」的一次次的对抗,一次次的失败。
对某件事上瘾,不能自拔,我们往往会简单地归结于自制力的原因,但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上瘾」这件事更像是大脑的一个BUG。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瘾」是怎么一回事:
「瘾」大致分为两种:
1、物质成瘾:
是指对某种化学物质的依赖,它表现出强迫性定期摄取某种化学物质,以消除不适感的行为。
比如:烟瘾犯了需要尼古丁,酒瘾犯了需要酒精等等。
这类「成瘾」往往还伴随着「戒断反应」——强烈渴求、焦虑、恶心、呕吐、兴奋、失眠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暴力倾向。
比如,毒瘾发作:
2、行为成瘾:
是指对某种行为的依赖,表现为某一个特定的行为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奖赏」,「奖赏」会强化「行为」,而被强化的「行为」会增加「奖赏」的吸引力。
就像一个无限循环的圈:
这也就是像大脑出现了一个BUG,在这个错误的循环里不断的打转。
「行为成瘾」包括:网瘾、毒瘾、性瘾、拖延的瘾等等。
其实两种「成瘾」的典型表现都是: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无法自控。
事实上,与「物质成瘾」相比,「行为成瘾」是否需要干预的界定一直都非常模糊,诸如:
哇,猫猫好可爱啊,忍不住每天吸一吸~
哇,女朋友好可爱啊,忍不住给她买口红~
这些行为也符合「成瘾」的概念,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有害的,所以并不需要干预,甚至这些无害的瘾,本身就是一种小幸福。
关于「行为成瘾」是否应该干预(治疗)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网瘾」就是其中之一。
「网瘾」的概念在十多年前就被大家了解到,但到现在「网瘾」还是部分家长心中“洪水猛兽”的代名词。
在互联网相对普及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并且认为所谓「网瘾是一种病」的概念是十分可笑的,但在当时并不是这样。
「网瘾」这个概念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
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网瘾治疗中心”冒出来,收费不菲,打着为国为民、保护下一代的旗号,大肆鼓吹网瘾的危害。
煞有其事的列出「网瘾」的症状体征、用药治疗、预防护理等等。
随着一件又一件的丑闻被爆出,现在大多数人都明白了这些乱象的背后其实是一桩桩生意。
其实,对于各种「瘾」的干预与治疗,可以参考一个例子,我们拿最严重的「毒瘾」来举例:
1959年—1975年的美越战争,美军士兵普遍吸毒,截止到1970年,几乎每一名越战士兵都接触过毒品。
用一位美越战争退伍老兵的话来说:这些毒品就像糖果一样,被分发到每位士兵手中,我们能用到纯度极高的毒品,这些都由美国政府提供。
美军发放毒品是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同时也用来减轻作战给士兵精神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战争结束,为了迎接一大批“战场上的瘾君子”美国政府建立特殊的监督体系,帮助吸毒成瘾的士兵戒毒,整个社会严阵以待。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吸毒成瘾的战士兵回国后,极少有人复吸。
复员后的士兵中,只有7%的人再次吸食过海洛因类毒品,不到1%的人表示回国后曾经复吸。
即便是那些在越南战场上已经对毒品上瘾的士兵,也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回国后毒瘾没戒掉。
这并不是美国政府的监督体系的功劳,而是大部分士兵再回国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要吸食这些令人疯狂的毒品。
这不禁让人想到,国内的“瘾君子”在接受戒毒治疗后一年内复吸的比例达到80%,这难道是越战士兵的意志力普遍比较高导致的?
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来设想第一个场景:
你身处异国他乡的丛林之中,已经48小时没有合眼了,精疲力竭,随时都要准备射杀别人,当然下一秒你也可能被别人射杀。
你已经3个月没有洗澡了,身上的气味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一只野兽。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唯一能让自己感到快活的东西就是上衣口袋里的毒品……
我们再来设想第二个场景:
你昨晚美美的睡了一觉,妻子温柔的吻了你一下,并为你端来了一杯咖啡,外面的天气很好,透过窗你看到鸟儿停在了你熟悉的红枫树上小憩。
可爱的女儿催促着你,因为你昨晚答应了女儿今天要带她去游乐场,小家伙可为此兴奋了一夜,下午你的邻居们会来拜访你。
在你居住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很敬重你,他们认为你是“从战场上回来的英雄”……
这两个场景哪个更会滋生「毒瘾」?答案不言而喻。
许多时候,政府将“瘾君子”送入戒毒所,强制戒毒后,他们还是会回到容易滋生「毒瘾」的环境中去,所以复吸的概率会很高。
这也就是了,矫正“有害的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环境入手:
那些“网瘾少年”所处的环境,事实上除了玩游戏,没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
老是戒不掉香烟的人,是因为到处都能买到香烟,而且周围的朋友都有抽烟的习惯。
拖延上瘾的人,随手就能打开手机、平板等消磨时间的工具。
……
以上,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想通过所谓的意志力来矫正各种各样的「瘾」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而轻视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一次又一次与「瘾」的对抗失败后,你是否想过「堵不如疏」?
看过这篇文章的小伙伴可以留下你决心改掉的「瘾」。
让我们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加油。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死磕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