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觉得思路和结句都没什么惊艳的地方。当电影名声大噪的时候,我就惊讶怎么会这么火?决定一看。
前半部分和小说差别不大,两个两小无猜的女孩形影不离你我不分共度美好的学生时代,后来因为一个男孩产生了爱恨纠结,然而电影的亮点在结尾。
原文中一点也不安生的安生因为酗酒抽烟身体亏空最后离去,留下了男主的孩子,而那位循规蹈矩的女孩依然跟男孩结了婚,抚养着安生和男主的孩子。当时看完小说觉得一点都不爽,总觉得除了窝囊还是窝囊。
电影铺开的方式是因由小说的发表,让媒体和大众都在关注现在的安生和七月。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改了结尾,感觉大不一样。
首先,两个女孩谁也没有选择男主。好喜欢这种结果,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安生没有选择男主,因为那是她好朋友的男朋友,她一直坚守着自己,没有跨出那一步。七月,也没有选择男主,她追随了自己的内心,不接受有缺憾的婚姻。
今天跟同事聊天还说起来,后面的剧情才知道,男主逃婚是因为七月让他别来,她为什么这么做呢?
在我看来,有的人一直没有勇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怕伤害身边人,七月就是这样。她没有勇气提出不结婚,因为有父母朋友一直看着他们,她承受不了这么做之后身边亲人的埋怨和不解。于是她选择让新郎失踪,这样,表明的意思是,看,不是我不结,而是他不来。看,这不是我的错,我也是受害者。在我看来,她虽然没有主动选择拒绝这段婚姻,也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不委屈求全。
第二,七月在结尾的基调不是去了天堂,而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想去的地方,过想过的日子。看到这里,我由衷地佩服导演的功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现在人来说,真的就是跟去天堂一样难,然而,也是可以实现的。
第三,导演让读者看明白曾经的安生是现在的七月,曾经的七月是现在的安生,是一个人,或者说,像一个人的两面,互换了生活。我看完就在检视自己,我是安生?我是七月?给观影者带来了思考。
除了思考自己是谁,还要思考我要什么,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