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渐渐发现,熟人之间在朋友圈里的交情开始变得陌生。
当你有天突然想通过朋友圈去了解某个好友的近况时,有意无意间,是否发现微信朋友圈动态里“仅展示最近三天”的人越来越多了?留下更多的是一页空白。
我们的朋友圈点赞、评论互动正在直接下降。
曾经,我们一度狂热的活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吃到的美食,旅游地打卡,朋友聚会的酣畅淋漓,偶尔的小资情调与雅痞生活方式,出入高端场所的猎奇,与名人大咖成功合影的兴奋,不放过每个自认为得意的瞬间,并在朋友们的集中赞评中一轮轮的走向心理慰藉与存在感的高潮。
这个曾经辉煌的“秀场”,如今却慢慢走向沉寂,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1.没有说不完的新鲜故事,大多数人的生活日益走向同质化
从工作、兴趣爱好、生活场景到美好的身体侧露,我们寄希望于全方位的现在进行时来表达自己的不同——其实都在不约而同,并且日益走向同质化。
当同一款奶茶在朋友圈被喝了N遍,同一个景点被不同的人日复一日的无死角的曝光,同一个网红餐厅的爆品从月初被朋友们刷到月底,曾经向往的诗和远方的在五一、十一假期如瀑布般的被“践踏”,整个世界仿佛都在朋友圈里被反复洗礼。
我们用短短几年时间就透支完了自己过去的信息,并且在努力的演绎现在。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殊路同归,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同样的阶段内,也很难塑造出绝对大的差距。
当人与人之间和这个世界都变的足够熟悉,分享的主角和看客们也都在逐步失去新鲜感。
2.朋友圈中催生的“鄙视链条”打消了无数个发朋友圈的念头
我们常说鄙视某某人,这是个体间的鄙视;但互联网文化兴起后,鄙视往往发生在群体间。 在朋友圈,你发布的每一条动态,似乎都可以反映你的逼格和实力。一旦你的逼格不够,就面临着乖乖地接受别人的鄙视的危险。
至于撕什么呢?
主要就是争论谁比谁高级。
比如在游戏领域
玩Dota的鄙视玩LOL的:我高级,你垃圾!
LOL玩家也以同样的形式回击:我才高级,你才垃圾!
这条鄙视链的上游还有魔兽和星际争霸,下游还有王者农药
于是出现很多诸如此类的提问?
也许我们的鄙视针对的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我们不屑的现象,从中获得微妙的优越感。
而位于朋友圈鄙视链最末端的,也就是我们平时都挂在嘴边,人人都能吐槽的诸如:微商代购、自拍狂魔、求赞拉票、谣言鸡汤、秀晒炫。
站在朋友圈鄙视链顶端的,恐怕是这样一群「隐身」于朋友圈的「幽灵用户」,他们的朋友圈里空无一物,只高冷地留下一条横线。
而鄙视链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不管处于哪一环的人,通常都不会接受来自上一环的鄙视,甚至觉得这条鄙视链很可笑。但是他又会遵循着这条自己认为可笑的鄙视链的规律,去鄙视下一环的人。
3.我们需要的是有温度的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本质上是一种“轻社交”,这种轻社交是介于朋友社交与陌生人社交之间的“熟人社交”,是介于“见面聊天”与“知道彼此”之间的“点赞社交”,是介于“主动聊天”与“被动聊天”之间的“随机社交”。
点赞所带来的存在感总是不痛不痒的,你迟早会厌倦、会逃离、会失望。
要知道,我们能获得的最大的快乐终究是来源于“深度社交”,人是情感动物,比如朋友、家人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或悲伤的情感,这些情感有重量、有温度,在我们的记忆中才会留存下来。深度社交通常在微信或微信群里就能满足我们大部分的情感交流需求。
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也会通过陌生人社交去倾诉情感,比如很多人会在榜姐微博的“话题”中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因为,陌生和距离,让我们有安全感。有些话,我们不想跟最亲近的人分享,因为我们不愿承担倾诉以后的情感压力。
而微信朋友圈的轻社交则比较尴尬,是很多熟人,既没亲近到能倾诉内心,也没陌生到有安全感。所以,微信朋友圈只能成为我们包装自己、展示自己的窗口,而不适合倾诉情感。
逃离朋友圈,依然可以记录生活
当有些人开始不发朋友圈,并不是因为过的不好,只是换了方式。
需要宣泄心情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在朋友圈里找共鸣。
生活中的精彩时刻,他们不是不记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要么把美妙的瞬间留在相册里、日记里、脑子里,要么让这些回忆珍藏在心里,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他们会去最真实的生活里,关注想关注的人。需要帮助,需要获得关注的时候, 即使没有“万能的票圈”,他们也总能找到可以真正帮忙的朋友。
想保持社交的人,也不一定需要通过朋友圈维持社会关系。
想充实自己,紧跟潮流脚步的人,朋友圈并不是全部。
而那些不看朋友圈的人,花更多时间去生活,却从没有忘记想要关心的人。真正的牵挂,不会止于朋友圈。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也不是互相记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