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儿子的旧书整理了一下,准备给小孟送去。
想到小孟,就想起那张笑眯眯的装满了快乐的眼睛。说实话,那笑脸和他身体的苦难很不相衬。
小孟是我今年送教的一个孩子,记得第一次去他家前,先打通了他父亲的电话,我问他是否在家时,他说:“孩子一个人在家……”这话让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这样的孩子怎么可以一个人在家?我又反问了一句:“是一个人在家?”“是的,我和他妈妈在x市……”我马上根据以前送教所见的某个留守重残儿脑补了孩子的生活图片:蜷缩着不能动,一个人呆在房间,无助而又绝望……内心瞬间塞满了巨大的同情。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推开了那扇气派的红漆大门,防晒网遮了一半的院子静悄悄的,水泥地上躺着一些树叶也是很久没有清扫的样子,已经干枯腐朽。背荫的地方,一块块青黑色的苔藓更显示出了这里的人迹罕至。屋门虚掩着,不知怎的,我心里升起莫名的紧张。试探着大声问了一句:“有人吗?”“有,进来吧。”一个清脆的声音立刻从门缝里钻出来,撞击我的鼓膜,也一下子拨去了我的紧张,心情有点放松了。
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电视大屏幕,显示着节目的目录。大屏幕旁边,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孩正笑眯眯的盯着我。我仔细打量他,十五六岁的模样,方形的脸胖乎乎的,但面色是一种不见阳光的苍白。他的神色,是正常孩子的灵动,盯着我的眼睛里充满了探询。
“你就是小孟啊。”见他点点头,我接着介绍了我自己。他还是一直盯着我,眼睛里闪现出了喜悦。
我把书放在他面前的茶几上,给他翻开,准备上课。“老师,这些内容和幼儿园孩子学的差不多,太小儿科了,我都会……”我突然有点不好意思,是啊,这么大的孩子,智力正常,不应该什么都不懂的。
于是,合上书,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妈妈出车祸去住院了,已经去很长时间了,妹妹在中学寄宿,家里没有什么人了。这期间的一日三餐是伯母送来的,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因为行动不便,连院子里都很少去……
他和我叙说着自己的日常,语气平淡,脸上还是一直笑着,连眼睛都是笑着的,好像谈这些在我感到沉重的生活,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看着他的面庞,听着他的叙说,我似乎受了他情绪的感染,心里竟然完全没有了悲悯,觉得面前坐着的好像不是一个残疾的孩子。是的,他是健康的,智力健康的孩子。此时,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聪明的头脑比什么都重要,心里也产生了对这样的孩子从未有过的希望——小孟不该被双腿束缚。
于是,我给他讲史铁生,讲张海迪,讲霍金……他还是微笑着静静地听着,但我分明看到有亮光在他的眼睛里生长。
临走前,帮他收拾了茶几和沙发,然后把他推到院子的走廊下。告诉他,别天天看电视、手机,每天太阳好的时候到走廊里坐坐,虽然隔着黑色的防晒网,但一样可以感受到秋日温暖的阳光。我还说,你记着,聪明的头脑是可以为身体插上翅膀的,你得珍惜它。他点点头,仰头看天,那一刻,阳光撒在防晒网上,闪闪烁烁。
回来的路上,看着丰收的田野,看着地里忙忙碌碌的人们,看着路旁或绿或黄的秋色,我心里不由想,这世界多么美好,小孟看不到,真的很可惜。
今天,我找齐了儿子小学的旧书,下次送教时准备给小孟带去,希望他能突破身体的束缚,有一天,具备看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