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YY是个很恋母的孩子,她总是在和我聊天时说起她的妈妈。
她说,她妈妈打小就疼爱她。那时一个胡同里住着大大小小的很多的女孩子,可她一直都是她们中穿戴最漂亮的那一个。在其他小伙伴集体为橱窗里的那件粉色纱裙表达向往之情的时候,她早已穿着同款度过了半个夏天。
后来虽然长大嫁人,妈妈对她的疼爱也没有减去半分。女儿从出生基本都是妈妈在带不说,三十多岁的她在妈妈跟前都依然还是个孩子。她说她妈妈每次给她的弟媳买东西的时候,不管她在不在场,都会原模原样给她也买一件回来,大到一件衣服,小到一双拖鞋,从来都没有遗漏过她。
很巧的是,我当时正在为妈妈偏心我刚嫁过来的弟媳而心有怨念,于是,我便不无羡慕地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她嘿嘿笑了两声,很神秘地对我说:“爱哭的孩子才会有糖吃哦。”
爱哭的孩子才会有糖吃!
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已经听过的一句话,可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早已不再是小孩子。
小时候,我应该属于那一类不爱哭的小孩,记忆中,无论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还是渴望得到商店里的一两样小物件,我似乎都很少能想起用哭的方式去获得。倒不是因为那时候的我有多懂事,而是因为我实在无法确定用哭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会是如愿以偿还是父母的一巴掌。
我记得小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情:
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仍然还住在爸爸的单身宿舍里,宿舍楼紧邻着小城的主要街道,夏天的时候,天只要一放亮,楼外各种卖水果,卖早点的吆喝声就会不绝于耳。在所有的吆喝声里,我最敏感也最喜欢的要数卖玉米的吆喝声,因为小时候我喜欢煮好的嫩玉米胜过所有的食物,所以一旦那个吆喝声响起,我的味蕾便会在瞬间被期待所唤醒。我每次都会渴望着爸爸妈妈能有一个人在听到那个吆喝声的时候,突然打开那个放着零花钱的抽屉,从中拿出一张来对我说:“去,去买根玉米回来。”可是,这样的事情一次都没有发生过。直到某天下午,我跟着爸爸妈妈去遛弯回来的路上,那个吆喝声突然在我们身边响起,我终于忍不住对玉米香甜味道的渴望,于是很突然地就对爸爸说:“我想吃玉米。”爸爸稍一愣,随即便说:“好,买一根。”看着爸爸掏钱,然后看着卖玉米的中年妇女在棉布覆盖着的篮子里拿出一根热气腾腾、胖胖嫩嫩的玉米,我猜测我当时的眼睛里都是闪着亮光的。玉米到了妈妈手里,她忍着烫将它掰成了两截,我以为,米粒饱满的大头理所当然要归我这个倡议者,而米粒稍显干瘪的小头自然归跟着沾光的弟弟,可是事实是,大头归弟弟,小头归我。那种出乎意料的不公平让我一下子委屈感爆满,我眼泪在眼睛里打着转,带着哭音问妈妈:“想吃的明明是我,为什么给我的是小头?”在我还没有等来妈妈回答的时候,我的脖子上就先落下了爸爸的一巴掌,我没听清楚爸爸说了什么,只记得我当时一下子羞红了脸,在那时候的我看来,一个女孩子,为了半截玉米,在大庭广众之下挨了自己爸爸的一巴掌,那是何等的羞辱啊?所以,我握着渴望很久,最终却只得来的半截米粒干瘪的玉米,低着头,任眼泪吧嗒吧嗒滴了一路也没再说一句话。
后来,我还有过对漂亮的小什物的向往,对橱窗里毛茸茸的玩偶的向往,对流行了一大街的格子衬衫的向往,可是,向往却只归向往,我几乎很少向爸妈提出要求去得到自己想要的那颗“糖”,更不要说是用哭的方式了。
因为我知道啊,哭不仅换不来一颗“糖”,可能还会换来一巴掌,所以,哭没有任何用。
没有实现的愿望,自然会留下很多的遗憾,那些得不来的“糖”,最终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情结。L先生是知道的,我对那些可爱的小物件,憨态可掬的玩偶,至今都有与年龄极不相符的热爱。和L先生结婚的时候,学生送了我大大小小一床的玩偶,除了将几个小的送给了朋友外,我将剩下的全部都收藏了起来。L先生有几次曾建议我将其中的一些送给他的外甥女,可是被我拒绝了,我告诉他:拥有很多的玩偶可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呢,我才不要送人!
可是那些玩偶也不过就是被我收藏在了柜子的顶层,想起的时候全都翻出来看一看,抱一抱而已,它们对我而言已经不再具有意义。但是,因为在想得到的年龄没有得到,所以我想我这一辈子都可能会对它们有异乎寻常的热爱。
但好在,我似乎从来也没有因为没得到想要的“糖”而怨恨过父母。虽然都有工作,可他们微薄的工资不仅要用来养家,还得用来周济在老家的二叔一大家子,经济拮据到给自己的孩子一人一根玉米都需要思量,这对我的父母来说是多大的尴尬与心痛呢?后来做了妈妈,我竟然就轻而易举理解了当时爸爸落在我脖子上的那一巴掌。
后来我常想,如果能回到小时候,我是不是就会选择去做一个“爱哭”的小孩?因为那样,真的可以少去很多遗憾。可是到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去做一个“不爱哭”的小孩,因为我知道,如果不是出于无奈,没有多少父母会忍心拒绝孩子满眼的渴望,当他们确实硬着心肠拒绝了孩子的时候,其实他们同时也默默吞咽了自己的无奈与心痛。虽然“不哭”,可能会留下很多遗憾,会有像我一样一生都可能化解不开的情结,但是想想,那些和不让父母无奈与心痛相比,其实真的都不算什么。
谢谢你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