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到这个词之前,还以为是个数学名词呢?原来是个心理学名词。什么是基本归因偏差呢,简单概括为一句话,根据“成甲”老师所说: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或者能力问题;别人成功都是走狗屎运或者靠关系。而自己出事或者没做好,都是外部环境的问题、别人的问题或者基本条件的问题,自己成功都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是辛苦努力的结果,说自己是走狗屎运的,基本上全部是妒嫉。
感觉很眼熟或者似曾相识是不是,因为这个是人类的基本特征,貌似人人都有,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会越来越固执的人为我们坚持的就是对的,我们否定的那肯定的是错的,我们喜欢的那就是好的,我们厌恶的就是差的。我们坚持很久都没有更新的成见,比如油嘴滑舌的人就是不好好干活的,比如女孩就是不太能吃苦的,比如吃早餐就是好。我们喜欢的人,做的一些感觉很无聊的事我们也会支持。这些都要归结为“基本归因偏差”。再简单一点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基本归因偏差就是“进化心理学”里面的东西吧,现在的人是过去的人进化来的,我们要生存就要学会防卫,除了身体机制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防卫,谁要是敢说的跟我们不一致,那基本上肯定有问题,让我们可以更有威望或者可以唬住别人吧。
基本归因偏差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种,会阻碍我们成长,最重要的是阻碍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是停留在父母的教诲中,停留在高中的认知里面的,比如女孩子不喜欢你的某某特征,这个特征到现在还影响你,比如你觉得什么是酷,可能你现在还是觉得这就是酷。你会看年轻人像小屁孩,看刚毕业的学生啥也不懂。其实都是你的错觉。真正需要提升认知能力恰恰是你,而不是别人。
怎么减少“基本归因偏差”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呢?核心的思维就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呢,它是相对于“红灯”思维的。红灯思维就是基本归因偏差的放大版,看什么都不对,一听到不同观点就摇头,说别人胡扯。红灯思维最典型的就是:别人想赢,他想赢得辩论。
绿灯思维就是不管遇到什么观点,先接受。尊重别人说的内容,可能不同意,但是一定要尊重别人观点的表达,然后内化于心的思考,这个是不是也有参考价值,或者是它可能能够帮助自己。
想具备绿灯思维而不是中庸思维也并不容易,中庸思维是什么,就是什么都好好好,行行行,屁都放不出一个,只会中和平和做老好人,这个也是思维模式。但太低级。
要做到“绿灯思维”,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之间的区别。我们经常把别人对我们观点或者我们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们本身的否定或者质疑。如果别人质疑你的观点或者行为有问题,就要具体展开看看,观点和行为哪里有问题,哪里可以优化,是不是我们认知的问题没有意识的问题的所在,或者真是别人的认知没有理解你。我们要明确“我”是一个综合的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而是一个变化的实体,是基于贝叶斯原理在逐渐丰满和完善的实体,而我的观点和行为是“我”这个实体在目前能力、环境、理解力和认知力的情况下的一个具体表现,怎么可能是100%无可挑剔的呢,除非你以后不再成长,不再受贝叶斯定理影响,我们的成长就是简单的来自于“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或质疑,恰恰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别人过去是王八蛋,可以从多个证据证明。但是不能证明未来他永远是王八蛋,这就犯了连续性的错误,连续性没有意义,我们生活在概率的世界里。
乔布斯生前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i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聪明人知道尊严,但没有时间去维护面子,因为聪明人更快的成长和改进,以便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想成长,就要面对和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培养绿灯思维,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要把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捆绑在一起。这样下次可以更加从容一点,就是发现过去的我的不足,改善未来的我,这样不是一件好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