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连续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中蹦出了几个关键词,其中第一个就是“因材施教”。在第一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作者提到了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五组的事例,这五个组的学生区分的依据就是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同,不同组的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尽相同,这正是老师尊重和重视学生差异的体现。在第六篇《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提到了一个学生费佳,他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掌握不牢固,在这个孩子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反应不敏捷,记忆力不算太好。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就为这个学生专门编了一套习题集,引领费佳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孩子到五年级的时候成绩就赶上来了,毕业后还有一番成就,这一番成就也正是因材施教的成效。看到这两篇文章,我就想到班里的后进生,他们由于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薄弱,会有一些知识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对他们降低要求,对他们布置不一样的作业,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能干的事情,学习兴趣也会提升,老师也不用头疼作业完成不好的问题了,所以因材施教真的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