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绕梁之音
徽剧,原名“徽调”或“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为徽剧。
明末清初,徽州腔、青阳腔、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昆剧、越剧的影响。
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传甚广,对许多剧种起到深远的影响。
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为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徽剧渐渐衰落,只有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
20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
新中国成立后,徽剧得到抢救和发展。1959年,徽剧进京,演出《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目,大获成功。1990年,为纪念“四大徽班”进京200周年,徽剧再次进京演出,享誉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