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篇——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大人

      面对初生婴儿的软糯可爱、弱小无助,大人们总是加倍耐心呵护。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就会渐渐被赋予各种期待,期待他能自己穿好衣服鞋袜,期待他能收好自己的玩具,期待他能自觉讲卫生勤洗手,期待他能按时好好吃饭……

      这种期待有时是一种错觉,觉得好像我教会他这个技能了,他就能一直毫无差错地执行了。于是期待着他早上一起床就能麻利穿好衣服,快快吃完饭,不用担心上学迟到。但事实往往背道而驰,一旦催促无果,忍不住就要开吼甚至直接出手代办,有时他还执意要自己做却半天弄不好,忍无可忍就要一巴掌拍过去了。

      以前对自己态度的逐渐转变很疑惑,很矛盾。后来渐渐发现最初一天恨不得亲个八百遍(我家专属亲亲是轻碰额头),一点也不妨碍后来耐心一点一点被消磨光。当一句话说了一遍、两遍、三遍都听不到,说了四遍、五遍、六遍之后火气就上来了,在说七遍、八遍、九遍时,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才发觉原来育儿也会有“倦怠期”。当耐心被长期消磨着,即使再疼爱孩子,心也是会累的。这种累是难以自知自觉的,但却清晰地体现在日常琐碎中。

      回想小时候,我算是内向乖巧的孩子。但是小时候的很多记忆并不美好,比如帮家人剥花生,剥得手很疼了也还在坚持着,但是得不到一句肯定,反而被埋怨剥得太慢。农村到处都是农作物,植物多蛇也多,就是到了现在,夏天也有蛇会爬进院墙。竹叶青、雀儿蛇(方言叫法,学名不知)在田间、山林都很常见,甚至还有银环蛇。有一次帮家人在塘边打水,不知是否有人经历过,就是那种需要两人各拽住绳子一端,站在池塘出水口两侧一定距离,像甩跳绳一样把挂在中间的特制舀水桶甩进塘里,灌满水,再合力把整桶水甩到出水口那种。我站在一侧,家人站在另一侧,我看到我这边附近有条挺大的蛇从番薯叶丛里爬出来,爬到塘边,离我大概就三四米的距离。我心里怕得要死,也不敢说,分了心,一下没甩好,家人怒骂到干什么呢?我说有蛇,家人却说,那有什么。帮忙搬花生草垛,看到有条蛇在前边,家人说有那么害怕吗?

    试想如果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剥花生,任谁也一定不会期待他能帮你把十几二十斤花生在一两个小时内用手剥完吧?多剥几个可能就要问他手痛不痛,要不要休息会儿了。如果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看到不远处有条蛇,你肯定也要赶紧护住他,让他离远一点。但换成十来岁的孩子而且同龄孩子都已经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时,你就会期待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该多替自己分担一点。

    若是现在看来,其实我算同龄孩子里比较安逸的了。从小爷爷奶奶疼爱,放假时只要不是农忙,常常借口让我在家写作业,没有带我去田里。要知道我们这儿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而我记忆中也就可能两三次帮忙插秧的经历。最常干的都算不上农活,只能算家务,类似择菜洗菜、洗碗、刷锅、扫地拖地、浇浇菜、喂养喂养家畜……。所以对我来说干农活儿是我来不及得到强化训练的技能,速度、力量、胆识都不够。而对他们来说日复一日忙作,对那些小伤小痛已习以为常,对那些蛇也早都见怪不怪了。在他们的意识里,那么点疼是应该承受的,因为劳作时比这更辛苦的更剧烈的疼都得受着。遇到蛇赶走就是,他们的经验里,蛇遇到人一般就逃走了,跑了就跑了,没什么好怕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赶紧把当天的活赶完。原本就很疲惫了,看到我帮忙做一点事情就怕这怕那,总觉得我是故意浪费时间,给他们找麻烦。

      但在当时,只觉得大人不理解自己。自己更不理解,为什么大人总要呵斥怒骂?为什么总是唠唠叨叨?为什么总是严辞命令?在那时的我看来,努力剥了半天花生却被训斥只觉得委屈,看到蛇是真的很害怕,却还被骂更觉得很是冤枉,甚至觉得家人是不是对我的安危也无所谓。

      当想起小时候那些经历时,开始反思,当自己作为孩子犯错的时候,最讨厌什么?最害怕什么?最希望什么?那么眼前这个犯了错的孩子呢?他期盼着什么?当我控制不住情绪大吼大叫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成为大人以后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想让孩子不犯错是不现实的。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我们适当容许孩子犯错、合理引导、给孩子改正的机会的同时,也要明白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反复的。即使是同样的错误,即使耐心教育过了,过段时间可能还是会犯。在他反复犯错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做到相信他,相信他将会做得更好了呢?现实是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按照我们的想法完美地完成每一件事。

    当我们已经变得暴躁,感觉无法跟孩子有效沟通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警醒。发现自己在育儿时已经出现问题了,接着学习育儿知识,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在育儿初期,也就是新生儿时期,一般新手爸妈都很热衷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孩子大一点之后这种热情就渐渐消退了。很多育儿知识也会慢慢抛诸脑后。但孩子每一个阶段发展的特点、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长大的同时,育儿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扩充,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了新技能加持,还要认真反思,合理运用。根据孩子面对的具体问题调整育儿方法,活学活用。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学到的方法这次马上立刻就一定管用,每个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放平心态,多学习,多尝试。实在上火的时候,坦诚面对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你现在的感受,告诉孩子你的期待,让自己多两分钟缓一缓的时间,好好想想当下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学习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地让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每个问题,但是多学习之后,了解了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更愿意去了解孩子,更愿意去倾听孩子。我们的心态会渐渐变得更加淡定。这其实也为我们思考解决办法争取了时间。找到了好办法,自然也就没必要着急上火了,即使没找到好办法,这一两分钟过去,心里的怒气退了,也能更温和地和孩子沟通。相当于自己心也就有了更多喘息的时间,得到休息之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耐心去学习、应对下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正循环啊!

      作为父母,除了生老病死,最心痛的莫过于看着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如果可以给孩子多一些温暖的瞬间,多一些美好的回忆,何乐而不为呢?亲子关系融洽大概是全世界父母共同的期许了吧!所以,努力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