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已然成为许多上班族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上来一杯,拯救熬夜困,晚上来一杯,再战到天亮。
我第一次的咖啡馆体验是星巴克在中国刚流行起来的时候,一杯冰的香草拿铁我喝了不到1/3,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甜度其实是可以按量要求的,甜腻的口感和咖啡本身对胃的影响让我很快就有了饱腹,也没有觉得好喝。这印象就造成我很长一段时间对咖啡望而却步,直到我喝了不加糖的拿铁,才终于觉得可以入口。在对咖啡的好奇阶段,我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点了意式浓缩,现在想来我当初是真的勇士。第一口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被中药支配的恐惧,因为苦又去加了糖,那口感简直是灾难级别,但是自己点的咖啡(还不便宜),拼死也要喝完。就算是现在,对于清咖、美式咖啡来说我也很难去欣赏,但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和同事间喝咖啡的氛围,都让咖啡逐渐变成日常出现频率高的饮品。
随着咖啡及咖啡文化的商业引入,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出现在大街小巷,除了比较熟悉的美式咖啡、拿铁咖啡、卡布奇诺,馥芮白、手冲咖啡等等一些新的名词也逐步出现,有的咖啡馆直接会标出咖啡品种供人选择,我也才逐渐知道了深度烘焙、浅度烘焙,果香、坚果香等不同的门道。
今天正好去了书店,看到一本《我的咖啡生活提案》,比较系统生动地介绍了咖啡的制作、咖啡豆的烘焙、种植等,看完这本书,对咖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发现一杯好的咖啡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多门道。最主要的是,我终于知道传说中的阿拉比卡是什么了。目前市面上的咖啡,大多都打着100%阿拉比卡的名头,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觉得不同咖啡店中的咖啡有区别呢?
商家说咖啡是阿拉比卡,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全世界99%的咖啡都产自两个品种的咖啡树,一个是刚果种,一个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阿拉比卡种。但阿拉比卡种还有许多的变种,且咖啡豆产地因素、不同的干燥方式、烘焙方式乃至制作方式都会让咖啡呈现出不同的风味。所以说大家喝的咖啡可能大多数都是阿拉比卡种的,但是好不好喝还要看后期的处理和制作。
要打造一杯你爱的咖啡,就要看你喜欢怎样的口感,如果你爱清淡的口感,也许手冲咖啡是你的首选,如果要追求浓烈,那么你需要去买一台意式咖啡机。其次,你爱偏酸还是偏苦,还是酸苦平衡,在前期咖啡豆的选择上就要下功夫。目前比较流行的浅度烘焙咖啡豆,由于更能保留咖啡原本的香气而十分受欢迎,但是其酸度和深度烘焙相比会更大。此外,还有温度、水质、咖啡粉研磨的粗细等因素影响着咖啡的口感,真是太复杂了。
无论如何,看完这本书,至少以后在咖啡的选择上就有了一点方向,也不会被商家制造的噱头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