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上过很多课,见过许多学生,最近却到了瓶颈期,以至于怀疑人生。
“老师,你的课我不想听!”“那请问学生,你想听什么呢?”
有学生积极配合的课堂,的确能够激发授课老师的灵感,讲解的东西会越讲越多;相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是严重打击老师的积极性的,本来要讲的内容,也会急剧缩减,没有了讲解的欲望。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课堂内容的水分是一种变相的亏本,毕竟每节课的学费不是块儿八角。
当然,课堂气氛是彼此之间的互动,不是一方的独角戏。一味的斥责学生的不配合,不是一个明智老师的所作所为。
因此,我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角度,去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究竟想听什么。
2
一种不想上课的学生,是有学习的劲头,但是缺乏学习的能力。
我的一位小助理,文静乖巧的女孩子。今天她居然告诉我,她感觉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感到很惶恐。觉悟挺高、能力挺强的她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其他同学肯定有同样的感受。
在分析一番之后,得出了结论: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太多,听不懂,学不会。比如C语言、市场营销学、ERP等课程,我们是商科院系,这些都是专业必修课,逃都逃不掉。
因为听不懂,那么就学不会,一旦学不会,接着就更加不想学,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像这种理论性太强的专业课,学生更想听的应该是理论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永远无法对高数的高深莫测的感同身受,也无法体会C语言的操作难度。不过,我认为再难的东西终将有解决的方式。
比如,将很难的版块进行详细的拆分和肢解,逐一进行击破,这样一来,它就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3
另一种不想上课的学生,是有学习的能力,但是缺少学习的劲头。
我有个学生很聪明,为人处事的能力很强,在面对诸多问题的时候,都可以从容面对,唯独缺少的就是对学习的那份热情和欲望,他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心。
许多大学生都有这种状态,对于不喜欢的科目,摆脱不掉,却又无可奈何的强迫自己学习,亦或是半死不活的吊打,只要顺利拿到学分,至于到底学到了什么根本不在乎。
对于事物的兴趣是完全可以培养的,毕竟现阶段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时期。就连相亲的对象都可以慢慢培养感情,何况是自己的本质工作呢。
学生的本质就是读书学习,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应该向对待男女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学业。为什么男女朋友无论怎么作,你都会觉得他(她)可爱?答案只有一个词:喜欢。
如果做不到喜欢,那么我们降低对不感兴趣科目的标准,最起码做到不讨厌。
选择喜欢的,喜欢选择的。现在正在学着的东西,都是当年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结果,而且没有反悔的余地。
如何鼓足学习劲头?那就是卯足劲儿的去学,尽快攒够全身而退的资本,将现阶段当做一个跳板,尽量用现在去换取今后更多的选择机会。
4
第三种不想上课的学生,实在让人头疼: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劲头。
正是这种学生让我怀疑人生,怀疑我自己的能力。从一开始的恨铁不成钢,演变为怀疑自己的上课能力。
原以为只有我自己有这种感觉,谁料想跟同事探讨的时候,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大概这部分学生的闪光点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扑捉到,但是他们对待课堂的态度和对待同窗的姿态,不禁让我觉得需要从三观上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面的矫正。
虽然这样的学生只是极小部分,但毁掉一锅汤的毕竟就是一只小小的蚊子。
对待别人的发言耐心的倾听,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同时,发言者的自信也来自于认真的倾听者。
可能你的安静配合给了别人莫大的勇气与感动,如果连这一点举手之劳都不愿意给予的话,我觉得就算不上一个善良的人。
道德,是任何一个人因时因地该有的态度。
我特别喜欢一种学生,上课的时候目光追随我的。虽然我经常会因为被人注视感到害羞,但是与此同时,我会浑身充满能量。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位学生,每次上课都孤独的坐在第一排,很认真的做笔记。
说实话,我是在内心深处感谢这位学生的,正因为他的认真,让我时常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是否对得起这种充满求知的学生。
对待这种类型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影响其他学生的上课状态;其次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引导。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赋予的同时是需要遵守相应的义务的。那最基本的一条义务应该就是不扰乱课堂秩序。
5
好的课堂,必定是学生和老师的相互鼓励与互相学习,同时少不了彼此敬重。
学生不想听的课堂,有时是老师授课方式需要因材施教;有时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反思一下原因。
在探讨学生究竟想上什么样的课时,意外收获了另外一条感悟:现在的人,无论出现什么矛盾,首先考虑的出错方是对方。极少有人愿意先从自身来查找原因,老师和学生都是,都习惯性抱怨对方。
当我们用新的视角,去检视谁都知道的事情时,会有意外收获。
学生不想听的课,改革成想被听的形式,善待每一个认真对待学问的人,让短暂的校园生活更加和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