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转型:印还是不印,这是个问题,但并不复杂!

(正文共1346字 3 图,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2017年底,又迎来了纸媒的“告别时刻”,各地又有一批报纸宣布休刊、停刊、合并、重组。类似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我认为,这是传媒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具体表现。还有一个与此紧密相关的话题,那就是“印刷媒介形态的报刊是否会消亡”,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话题。

1《新闻周刊》为什么要恢复印刷版

如同哈姆雷特那著名的问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印还是不印?”在纸媒转型的过程中,是否保留印刷版本?这的确是个需要好好想明白的问题。我们先看看美国《新闻周刊》的案例。

《新闻周刊》与《时代》《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并称为美国三大时事周刊。2012年12月23日,《新闻周刊》宣布将于12月31日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名为“新闻周刊全球”的数字版刊物。停刊的原因你懂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2014年3月7日,《新闻周刊》恢复了印刷版,同时制定了灵活的产品和定价组合,印刷版和数字版可以单独或者打包购买。


《新闻周刊》的目标是不依赖于广告收入维持生存,从付费发行(印刷版、数字版)中获得90%的收入。恢复发行的印刷版定价为每本7.99美元,首期发行7万册,最终目标是每期发行20万册,其中美国发行10万册,世界其它地方10万册。

2 印刷版的奥秘在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一言以蔽之,对报刊媒体而言,印还是不印,取决于印刷版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的比较,也就是是否产生边际利润。

传统报刊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多边市场的,也就是读者和广告主两个市场。为了吸引读者,很多报刊会对读者进行补贴,以比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甚至采取读者免费策略,在拥有了足够数量的读者以后,通过广告费弥补收入并盈利,也就是说,印刷版发行的亏损要靠广告收入来弥补。但是随着读者和广告主向互联网转移,这种商业模式就难以为继了。为了避免印刷版低价发行产生的亏损,一些纸媒在转型的过程中选择停掉了印刷版。

市场是细分的,在线市场可能成为了主要市场,但是印刷版的市场需求也是始终存在的,尽管规模较之以前可能大大缩小了。其实,只要内容足够好,愿意以较高价格购买印刷版的读者或者机构并非没有。

传媒产品的内容采编成本是固定成本,我们只要计算一下在不同载体、不同平台上进行产品发布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就不难做出决策了。当印刷版的价格高于印刷发行的边际成本时,印刷版是能够贡献边际利润的,从财务上看,印刷版就具备存在的基本价值。以《新闻周刊》为例,其恢复出版的定价为每本7.99美元,如此高定价可以保证获取较高的边际利润。

另外,由于报刊的零售成本相对较高,印刷以后卖不出去的风险也较高,因此,印刷版最有效率的销售策略是订阅模式。订阅不仅可以获得订户的提前付费,稳定了市场,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供应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

3关于党报党刊的印刷发行

这些年,在市场类报刊哀鸿遍野的同时,一些党报党刊逆势而上,发行量和影响力屡创新高。这类报刊实际上的TO B的产品,不是TO C的产品,而且是政策性的产品,通过红头文件,公款订阅,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在此就不多说了。

今天就说这么多,来日方长,改天再聊。

(本文写于2018年1月1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午请教了陈记老板,他也养了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现在已经快两岁了,一百斤.......一百斤...... 他给的经...
    你说我听好么阅读 194评论 1 0
  • 蔡崇达的《皮囊》,很迅速的看完了,并不是单纯追求速度,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去体验作者背后的生活意义。“有些文章是从自己...
    乐观的可乐14阅读 281评论 0 0
  • 日本动画业界有着各种各样的天才,就像不是所有的原画都适合当作画监督一样,也存在适合做单集演出而不适合做监督的人,都...
    AnimeTamashii阅读 1,219评论 1 2
  • 初心往往是“个性化”的,而人心却是“大众化”的。随着长大和成熟,很多人朝着大众人心皆认可的“优秀”前进,而往往忽略...
    秦小珂阅读 2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