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回忆被整理、被凝视,被重新赋予意义时,活过的痕迹才透显出它的价值,抽象的时间原来没有消失,它收藏在回忆里。——题记
周末因为工作上有些事还未处理完,六点半不到我就赶紧起床洗漱。正打算去厨房煮碗面条解决早餐,恰巧看见母亲蹑手蹑脚地在厨房忙碌着,和面、擀皮、包饺子,一系列动作十分娴熟,不一会儿圆圆的盖帘上就摆满了胖嘟嘟的饺子。我关切地询问母亲几点起来的,为何没听见剁肉的声音,母亲兴奋的说道昨晚就已经将肉馅备好。
在外上学的弟弟因为要回家办理一些事儿,请假一天从学校匆忙赶回来。母亲得知后又惊讶又欢喜,早早的就问起想吃什么菜,看着母亲脸上藏不住的喜悦,加之了解在外求学的弟弟,最想念的还是母亲包的饺子,于是随口一说不如包饺子吃吧。母亲记在了心里,落实在了行动上。因为有了母亲的早起忙碌,我才能于匆忙之中吃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来不及和母亲告别我就赶往单位,路上坐在车里,口中还留有母亲饺子的香气,心里甚是觉得温暖幸福!
一天的忙碌让我无暇静下心来细想,趁着儿子午睡我得以有空翻看着爱人送我的《山川岁月长》,读着蒋勋的散文《无关岁月》。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是关于蒋勋回忆在台湾过年时,母亲蒸馒头的情景,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其中,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小时候除夕夜母亲包饺子的画面。
记忆中每年的除夕,母亲总是最忙碌的。娴熟地理发手艺,热情的服务,总是引来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隔着店绕着路来找她剪头,就是这样能干的母亲,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养活着我和弟弟。母亲是一位独立要强的女子,在困难贫穷面前,从未低过头服过输,就是凭着心里冒着一股劲儿,她坚强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除夕夜。在那样举家团圆,欢声笑语的除夕夜晚,母亲独自一人忙碌的背影,恐怕最是孤独落寞得了。
童年时代家里不算富裕,除夕夜的餐桌上仍少不了红烧鱼、卤鸡爪、炒花生米,还有猪肉饺子。母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买菜做饭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母亲挥舞着菜刀剁着肉馅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母亲从小在东北长大,好多过年习俗还是追从在家乡的样子,就连饺子的味道都秉承着外婆的手艺。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除夕夜的饺子里面,总要有几个暗藏玄机的调皮小精灵,它们的肚子里或藏着冰糖,或裹了硬币,亦或者是辣椒,母亲总是想为来年的生意讨个好彩头。大年初一的清晨,母亲早早起床,烧开了水放了鞭炮煮饺子,看着桌上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童年的我们总是充满着期待,顾不得热气烫嘴,吃了一个又一个,哪怕已经撑得肚子圆鼓鼓,但是为了能于众多饺子中,拔得头筹讨个吉利,我和弟弟还是会拼命地往嘴巴里塞,一旁的母亲看着满嘴流油的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
再后来我读了初中,很多家务活我都学会做了,筹备除夕夜的晚饭渐渐有了我的身影,摘葱、扒蒜、洗菜、烧锅,可是剁肉、调馅、擀皮的活,依旧是母亲在忙碌着。插不上手的我不忍心打搅母亲,默默地搬来板凳坐在一旁,深情地凝望着她,只见她时而擀皮,时而包馅,偶尔将散落下来的碎发抿起,顺着母亲不经意间的动作,我发现了母亲头上的一缕白发,我不知道是面粉染白了她的发丝,还是岁月无情留下的痕迹,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如今想来母亲一直不愿让我帮忙,大概是不希望这份表达母爱的方式被我无心剥夺了。
在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去南京读书,想念家乡和母亲的时候,我总会独自一人跑到校外点一份饺子,坐在那里细细品味,努力寻找着母亲的味道,遗憾的是每一次我都被蒜的辣味呛了鼻子流出眼泪,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可是我依旧未寻觅到母亲的身影……
大学毕业我放弃了南京的繁华,毅然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想着多年来独身一人的她一定是落寞孤寂的,能够陪伴在她身边尽一点孝道,就是完成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如今母亲常年和我住在一起,为了我们小两口可以安心忙事业,拖着生病的身子帮着我们照顾孩子,看着她时常捶着背扭动腰,身为女儿的我非常惭愧,未能让她安享晚年,还经常与她拌嘴,实在是不孝!大抵是我与母亲的性格太过相似,明明心里面有很多感情想对她表达,但是话到嘴边就咽了回去,就是为了逞一时之快,错失了许多逗她捧腹大笑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于母亲生活的不易愈发理解,好在自己能够及时的觉悟,意识到了行孝需及时的迫切。日后的山川岁月里我会更加珍惜,与母亲相伴的日子,希望能给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时光好像是一位会魔法的和蔼慈祥的老者,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你的记忆大门,将今日与过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过往的岁月如开闸的水流湍湍而来。饺子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美好记忆,也记录着母亲一路的辛酸困苦,而此刻饺子已是浓浓母爱的化身,也终将成为未来美好生活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