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些特别,在我原本的认知里,总觉得去相亲的人多少带着些“挑剔”的标签。可我反思自己,并非如此——我主动走进相亲市场,更像一场带着好奇心的“男性世界观察”。
一切源于心里那个“他”:他为什么不爱说话?为什么总给人一种极致理性的感觉?发消息时的沉默背后藏着什么?无数疑问推着我想更懂男性,于是相亲成了最直接的途径。
第一次小型相亲沙龙,我便发现了很现实的一点:多数男生确实会先注意年龄相仿、颜值舒服的女性;而男性若没有过硬的条件,也很难通过女方的第一关。后来的一对一相亲,从对方开口说第一句话起,我就无比确定:心里还是认定最初喜欢的人。但钱已付,不如沉下心来听完每个人的故事,权当是深入了解男性的素材。于是每次见面,我都成了专注的倾听者——结果早已明了,能做的就是认真收集这些“样本”。
前后接触了15个人左右,渐渐看出些共性:大多不太爱社交,即便不忙时也如此,性格偏内向。家庭条件上,有人普通却靠自己打拼,有人靠家里扶持,也有人干脆躺平;生活态度更是千差万别:有人对未来毫无期待,有人无知却傲慢,有人狂妄自大,有人对一切都佛系到麻木……
这些观察让我彻底明白:婚恋里的“嫁得好”或“娶得好”,本质是双方都有清晰的未来规划。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如果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从小帮他锚定方向,既培养软实力,也备好硬底气:
• 对生命积极乐观,心怀希望,爱社交且乐于助人;
• 性格开朗,健康阳光爱运动,形象干净利落,做靠谱负责的人;
• 谈吐文雅,举止大方,沟通能力强,表达清晰;
• 认知远超同龄人,多经历生活,多走出去看看世界;
• 保持好奇心,爱学习,勇于尝试创新,敢试错;
• 提前为他筹备核心资源,比如优质地段的住所。
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他成为“自由且有爱”的人——既能与优秀者并肩,也能与平凡者共情。而要做到这些,父母必须先成为更优秀的人。毕竟,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是能影响他人的根基,这是一生都要修习的课。
这场相亲之旅,虽然让我见识了婚恋市场的复杂与现实,体验算不上愉快,却意外收获了比“找对象”更珍贵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