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抛开这本书本身流传给世人的价值观,我会首先觉得老人心态特别好。可能跟我不是一个心态好的人有关。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从人类的视角,轻松、正常而又肆无忌惮描绘着如何将一个或可怜或凶猛的动物从鲜活变为尸体。我知道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我也知道要是没有食物链来维持生态平衡整个大自然就会失衡,这些道理我都懂,稍微学过一点点生物的都知道。但是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好像跟我喜欢看动物世界的纪录片又有点矛盾。说到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BBC纪录片《Serengeti》,非洲大草原真实的动物世界。
言归正传。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会觉得800字好难啊,不停的凑字数想凑够800个。现在想来,要是能用800个字就呈现一个完美的故事,那才是真正的优秀。老人与海是一个特别短的故事,可就是这么短的一篇故事就可以名扬海内外,传诵至今。可见海明威的文学底蕴。连续84天没有任何收获的老人,依然能能满怀希望的在第85天坚持出海。这已经难能可贵了。老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很窘迫,很多时候都是靠着接济度日。现实生活中这类人其实真的不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有老人这份乐观和豁达。故事没有对老人有过多的交代,只说他是一个老人,身边有一个非亲非故的小男孩,男孩很喜欢老人,因为老人教会了他捕鱼。老人交给小男孩的又何止捕鱼,他教会了小男孩如何在不公平的命运中保持乐观和心态。而小男孩的善良是对老人的谆谆教导最好的反馈。人是脆弱而又孤独的生物,生命又流逝的那样迅速,所以人类体验才需要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
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我觉得放在任何一本文学读物上都适用。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浮在海面上的一角,真正海底下的需要读者进行体会。这也是为什么好的读物需要不同阶段反复研读,才会真正弄明白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传递什么。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相信很多没有看过这个书的人也都听过这句话。这是老人说的,和贝多芬的: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可以被征服异曲同工。老人和大马林鱼战斗力三天两夜。三天两夜的时间,保持精神集中,保持头脑清楚的去和一条鱼耗体力。老人赢了,可是他在回去的路上又碰到鲨鱼来抢他的战利品。老人在和马林鱼耗尽了体力的情况下依然不让鲨鱼靠近自己的战利品,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去阻挡鲨鱼,他心中充满斗志:只要我还有船桨,我就一定要揍死他们(大概是这个意思,原话我给忘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会抗争到底!太振奋人心了,我看的时候可紧张,我甚至希望老人能放弃。终究是单枪匹马难以抵挡,马林鱼被咬的体无完肤。老人最后拖着疲惫的身躯依然一无所获的回家了。我看到那段非常精彩的老人和鱼斗智斗勇的描述时候,我会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带入情景,我想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这种独自面对鲨鱼的时候,大部人都会因为各种各种的理由选择逃避(比如我),老人的乐观、勇敢和坚持是海明威想要向所有人传达的。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的苦难的时候都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