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欲动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上周末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决心开始略显艰难的高频的公开写作之路。
当初微信公众号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样的流行浪潮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我没有那么强烈的分享欲和展示欲,更主要是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可分享的。我倾向于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在一边看着就好。
在那之前,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迷上了阅读。那段时间,非常密集地读了很多书,感觉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眼前展开,原来自己生活得那么狭隘和肤浅。说实话,读了几本书之后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都开始可怜身边那些从不读书的人。然而,这样的良好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天,一个同学看到我满满一书架的书后,感慨道:”这些你都看过吗?牛啊!”我低调地点点头。“那你给我推荐一两本有意思的,我也去看看。”然后他随便挑了几本,问我书里都讲了啥。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对于看过的每本书,除了能说出“很特别”、“挺有思想”、“有趣”之类的评价外,根本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为什么在阅读过程中,接触了那么多优秀的人,那么多深刻、有趣的思想,最终自己却什么也没留下,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错误的阅读方法。过分追求速度、新鲜感,甚至一度想练成一目十行的神技。后来才意识到,快速阅读是一个早该被废弃的概念,很容易误导人们一味追求技巧性的东西,而忽视阅读的本质——理解与思考。第二个原因,是自己的思维混乱,也就是缺乏起码的清晰思考的能力。每每读完一本书,头脑里通常会涌动着各种想法和感慨,这种感觉很好,让你觉得自己一下子窥到了很多常人无法触及的秘密,自以为世界从此就变了模样。然而,很少试着去理清这一锅翻腾粘稠的思绪之粥,也是没有能力去理清吧。结果就是,书上的东西还是书上的。
好消息是,确实存在一个途径能够同时解决阅读方法和思考能力的问题,那就是写作。我也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观点,不会写作的人是不会阅读的。不会写作的人更加难以察觉文字段落间起承转合的关系,难以领会文章推理论证的精妙之处,容易陷入零碎的知识和道理,也就是常说的,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自己切切实实写过,才能体会到对于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思考过程与思考方式。
永远不要相信自己想明白了,在头脑里过一遍是没用的,无法清晰的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写出来,那就是没想明白。所以,动手吧。
我相信,很多人我跟一样,从小学到大学就怕写作文,每次都跟挤牙膏似的痛苦不堪。但是,当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清楚地知道解决办法后,我要去尝试。在开公众号之前,我已经断断续续地大概写了三个月的时间,内容涉及自己的日常生活、读的书、看的电影等等,但从未公开发布,因为清楚自己的水平吧。期间的每一次写作都并不轻松,常常一句话写了删,删了写,也始终没有摆脱挤牙膏般的痛苦。这种自顾自地挣扎努力很容易看不到希望,久了还是难免懈怠。没有任何回应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反面的意见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就在最近,得到了一些来自外界的鼓励,于是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文章,有了很少很零星的反馈,但足以让我倍感欣慰。再后来,终于下定决心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之所以需要下决心,是因为我承诺过自己,一旦开始,就要长期地运营下去,坚持较高的更新频率。趁着年轻的时候,该对自己狠一点,不是吗?
是的,这比想象的难,已经很多个晚上,还有周末,面对着电脑不知如何下手了。但我不急,慢慢地写,静静地写就行了。
我已经做了无数回的旁观者了,今次,我必须亲自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