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 晨记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道德经》的第五十七章国子监吟诵。每天在读的时候,我总想着要写一写这一章的感受,但是面对电脑时,又写不出来。周末和王老师坐在茶室里,烧脑两天,百度、豆包纷纷上线,终于形成了下面这篇文字。

“以正治国”,老子强调以正道的方式治理国家,构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这让我联想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任贤举能,知人善任;休养生息,文教复兴;轻徭薄赋,厉行节约,并推行均田制、科举制等一系列公正合理的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他做到了“以正治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四方来朝。汉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废除肉刑,减轻田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他以身作则,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营造出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在这样的治理下,国家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汉朝有名的“文景之治”。

“以奇用兵”则指出在军事作战中,要灵活应变,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指挥的马陵之战便是经典战例。他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采用减灶诱敌之计,在马陵设下埋伏。庞涓果然中计,率兵轻装追击,最终落入齐军包围圈,兵败自杀。当然还有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孙膑都做到了“以奇用兵”,打破常规,扭转战局。历史上,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堪称“以奇用兵”的经典战例。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诸葛亮所在西城兵力空虚,危在旦夕。他却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抚琴,神态自若。司马懿生性多疑,见此情景,以为城中有埋伏,竟下令撤军。诸葛亮正是巧妙利用对方心理,打破常规用兵之法,以出“奇”不意化解了危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何谓“多”?凡事都要讲一个“度”,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都可以称为“适度”,但越过了红线就显现了“过度”的弊端。老子敏锐地指出,过多的禁令、权谋和忌讳,反而适得其反,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民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陷入混乱;人们的智谋越多,奇异怪诞的事物就会层出不穷;法令越是森严繁琐,盗贼反而日益增多。这让我想起秦朝的灭亡。秦朝建立后,制定了严苛细密的法律,实行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对百姓进行全方位的严格管控。然而,这种过度的治理方式不仅没有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最终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迅速走向灭亡。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启示我们,无论是治国还是个人修身,都应遵循自然之道,无为而治。当然,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克制私欲,以平和、包容的心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沿着其内在规律自然发展。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智慧,跨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无论是国家治理、军事谋略,还是企业管理、个人修身,这些思想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顺应规律,不过度强求,以平和、自然的心态面对人生,或许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美好与成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