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昭君:今天是写作的第2006天。
被誉为色彩魔法师的李欧·李奥尼,他的作品《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分别获得了1961年、1964年、1968年和1970年的美国凯迪克大奖。
今天分享《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
讲的是两只小老鼠的故事,小老鼠亚历山大总是被人追着打,而他的朋友发条老鼠威利却是小女孩安妮最喜欢的玩具,亚历山大羡慕极了,他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只发条老鼠,被人疼、被人爱。
共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比较一下亚历山大和威利的区别在哪里。从外形上看,一只背后有发条,一只没有发条,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亚历山大是用手撕出来的,身体边缘粗糙,凹凸不平,有着毛茸茸的毛发感,而发条老鼠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身体边缘光滑流畅,更贴合机器人的机械质感。这也正是作者设计的小巧思之一。
除了外形上的区别,两只老鼠的生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亚历山大住在黑黑的地洞里,整天东躲西藏,担惊受怕,要随时躲避人类的袭击,但他拥有自由的意志,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发条老鼠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备受主人的喜爱,但他不能说走就走。只有主人上发条的时候,他才可以沿着固定的轨迹移动。
发条老鼠的生活看似安逸舒适,但存在极高的风险性,他没有掌控命运的能力,只有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一旦新的玩具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就变成了毫无价值的废品,而亚历山大作为一只真正的老鼠,虽然生活充满危险和挑战,但他的生命是自由而鲜活的,每一天都为了自己而活。
读完故事,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更羡慕哪只小老鼠的生活呢?你愿意为了暂时的安全放弃自由之身,变成受人操控和摆布的机器人吗?
故事里两只小老鼠的友情让人感动,主人安妮有了新的玩具,准备把发条老鼠威利当做垃圾丢弃,亚历山大放弃了变成其他动物的机会,请求魔法蜥蜴把威利变成了一只真正的老鼠。
从表面来看,是亚历山大拯救了威利,他给了威利重生的机会,让威利获得了宝贵的自由,但实际上,他们完成了彼此的双向救赎。如果不是威利,小老鼠亚历山大可能永远都无法意识到自由的可贵,体会不到当一只真老鼠的乐趣。从一开始的羡慕别人,否定自我,再到发现自我,坚定地做自己,亚历山大完成了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接纳的转变。
每个人在别人的眼里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殊不知我们也正在被别人所羡慕。正如卞之琳的诗歌《断章》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老鼠亚历山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与其羡慕别人,自怨自艾,不如接纳自我,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李奥尼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艺术天才,他在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摄影等领域样样精通,在李奥尼看来,所谓的风格,并不局限于插画的颜色、材质或者绘者的技术,风格这两个字的意义应该更深远,更难以言喻。他创作的绘画注重画面的艺术表现,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材料。
在《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的15各跨页里,李奥尼用到了撕纸、剪纸、拼贴、拓印、水彩等五种表现形式,可谓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纸艺表演。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李奥尼,如果绘本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李欧·李奥尼则是这种风格的大家,他的绘本获奖无数,这本《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不仅获得了凯迪克大奖,还被评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好书、《纽约时报》年度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