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能的常规方法一般都是从兴趣到模仿再到有所小成果,可一旦让人的表现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自动化,那么就算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比如学习开车,烘焙这些技能。一旦学会,就会认为已经习得。
事实上就算继续长期的练习,也只是对一件事的重复而已,可能会更熟练,譬如他挂挡的时候直觉去摸档把,而不会像新手一样面对状况去想到要通过换挡这个动作控制车辆速度。老司机他并不是比刚学车的新手高超多少,他只是对某一件事或技能形成了惯性。这种所谓的重复有可能是天真的练习。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但是有两种司机,一种司机终身都不出事故,一种则不可能不发生事故。这里面一定有些原因的。一位警官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告诉我不发生事故的司机在于他们的预判能力强,他们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哪类事故,就如同经验丰富的司机会选择最优路线一样,但这样的能力多半是由经验积累而得。
但新司机能不能快速习得这样的预判能力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并且有可能不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那么怎么做呢?突发的状况不可能天天都有,除了刻意记得突发状况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果下次再碰到时候该如何解决,有没有相似的情况,别人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解决的。在大脑里反思重新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法,但最好最省时的办法就是请教老司机,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来对照自己的问题。
当然你可能会以众多“匠心”的系列故事来反驳我,他们也是常年反复的练习啊,和你说的重复产生惯性是一个道理吗?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打个比方说,日本的寿司制作者何其多,但是被称为“寿司之神”的只有一位,那是因为其他人在做的时候只是习得,而寿司之神是不断改进,刻意练习追求极致的味蕾体验。
那么如何突破天真的练习呢?可能你需要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意味着要比天真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专注。想要有目的的练习,可以先看看它具有那些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特定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通过这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更有效的引导练习,而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还要不断通过反馈来反思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不足,可以自己提出也可以请朋友指点。最重要的是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否则永远无法进步。
是不是有目的的去练习就能达成,并不一定。我们学习过程总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如何逾越障碍,找到方法才是通向有目的练习的那把被隐藏的钥匙。最好的方法是从不同的方向想办法,在平行状态换个方式解决,这就需要导师和教练来指导。因为他们一定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了。
我们认为所不能达到多数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当把畏难情绪收起,心理上不再抗拒,学习速度放慢反而能力逐渐提升了。这正符合以慢为快的规律。同时当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见得能永远保持专注努力的姿态,因为那既困难又枯燥乏味。挖掘出自己的前进动机,对于提高自己会有好的帮助。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出现在心理构建上,我理解的心理构建约等于增加我们的相关知识储备量,这样可以改进我们的心理表现从而高效处理信息。书中举例说明的三位受试人,第一位和最后一位达成了记忆力的提升,而中间的女士则失败了。书中提到成功者建立了自己的“检索结构”,我理解的是检索结构是个人知识框架。当这个框架搭建起来,就能建立起全局思维,明确目标,分解突破,从而起到大幅度的能力提升。书中提到两位成功者都是运用了长时记忆来避开短时记忆的局限。那么我理解的检索结构或知识框架就是长时记忆的储存库,当有短时记忆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调用储存库中的熟悉概念去应对。
刻意练习这本书有点难,但我认为学习这本书也是刻意练习的一部分,和伙伴们共同谈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