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贝雪儿
生活到底是什么,我想大概没有人刻意去思考这个话题,因为假大空。就算思考了也没有完全的结论,然而就是这样大的命题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了三个月有余。也许是因为在恢复眼睛的这段时间里,远离了速食电子产品,远离了纷繁的网络,整个人的世界变得简单透明多了,留给自己思考的空间也就宽阔了。从新一线城市生活到古朴乡镇生活,发现每种生活都有自己的主旋律和副歌。用学术研究环境标准的术语来讲就是信噪比越高,环境越好,对于学术研究的氛围越有利。说到这里有些人迷惑了,生活和信噪比有什么关系,确实没什么必然联系,可我思考到它和我生活的环境却息息相关。我生活的环境就是信噪比很高却对于圈子里的人讲半点作用都没有。然而我一直在想既然如此优势环境怎么样才能使用的更好,让它发挥作用作生活的调节器。
自从和木木交流得知这个新名词后,我才发现,原来平静小镇还带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驻扎”在小镇后一直特别担心自己就此沉沦,活在与世隔绝世外桃源一样的桃花谷里,最后死于一潭死水。
告诫自己,时刻警醒,必须保持思维活跃,心境开阔。每天下午必须坚持锻炼健走,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清晰回顾一天工作中的得与失,思考如何将明天的工作干的更顺利,思考明天该用什么节奏上班,思考该如何处理一些复杂的东西;健走完毕后晚上用瑜伽来调节8小时上班后僵硬的身体;洗漱完毕后一边泡脚一边面膜一边听书,最后按点睡觉……啊~如此健康无可挑剔的规律生活,堪称健康生活的典范。
过了很久,也可能是突然之间发现,这种规律生活不是死水却比死水更让人迷惑。这种规律生活的背后存在着很大的空洞,这个空洞正是致命的,那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活在“精神世界”里。所谓的锻炼,瑜伽,读书,听书,练琴,写诗,写文章……这些爱好和兴趣确实帮自己渡过了一段孤独落寞甚至悲伤的时光,靠着精神食粮支撑过来,然后就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生活模式,突然有一天领悟到可怕的事实――你一直活在精神世界里,你的生活模式架空于现实,脱离实际很久了…啊~真的是多么痛的领悟……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所以有时一个弱点太弱,另有再多优点也是徒然。作为女生,生活在小县城的女生,有些实质的东西必须要接受――最后最终的归宿是现实生活。纵然才华和外貌可以让你生活的顺风顺水,可是当两样都不占绝对优势,还有一项弱势拖着后腿时,你会有类似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尴尬处境。这也许就是我一直再找寻的特定问题的答案……还好,不晚,还好,有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我猜应该是和玲姐姐的接触,她比我年长几岁,成家立业,工作稳定,家庭美满,是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丰收的幸福女人。无意间有几次陪她一块去学校接小朋友,看到那麽多孩子放学,一群天真可爱的小脸蛋,蹦蹦跳跳蹦哒到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一边接过书包一边用温暖的大手摸着孩子的脑袋,问今天作业写完了麽,今天学到了什么新课文,今天在学校吃饱饭了没,中午喝水了没……孩子会开心的告诉爸爸妈妈,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可认真做了,今天中午是米饭菜和汤,今天回来老师让做手抄报,你得帮我……听着听着心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欣喜若狂,从来没有的温暖而舒服的感觉,简单平淡的亲子沟通,让我发现了生活的小美好,这就是生活啊,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然后路过学校,穿过人群,爬上桃花谷,路上心里有幻想以后自己的生活,嘴角露出了微笑,背起双手,听着音乐继续微笑向前……有几次和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应该称之为阿姨坐车一块回家,她每次都带特别多的东西,有别人送的菜,自己做的酸菜,从熟人处挖的花苗树苗,帮别人稍的鱼,一开始觉得她有点搞笑,县城什么东西买不到,非得大包小包的,有点把石头给山里背的感觉,我有问她,阿姨你可真细心,东西都自己带回家了。阿姨说,东西仍掉可惜了,麻烦就是麻烦点,拿回去还可以再用的……这也是一种生活,不怕麻烦的生活,崇尚节俭的生活……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从身边不同人群感受到他们平平淡淡却趣味丛生的生活,回归到自身的生活,当我意识到问题时,思考了有段时间,到底自己该怎么样才能把生活过成真正的生活,不仅仅只是精神层面需求,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后来的答案很明确,我找到了一条特别生活化的路,那就是做饭。说起做饭,还是7年前,7年前的自己,会活面,会擀面,会做简单的饭,后来由于时间和学业原因没能再继续。重新拾起厨艺,依然是从零开始。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准时出现在厨房里,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小惠姐姐的后面,做她的厨房小帮手,帮她做点简单的准备阶段工作,看她如何做菜,一边看,一边问,再拿出手机记录着做饭要点,这个菜火要先大再小,这个菜得先放进热水中烫下,这个菜不用调老抽……很感谢小惠姐姐不觉得我烦,有问必答,真心教我。真的特别幸运,也许这就是我发现生活的机遇和巧合后最好的安排,就是喜悦出于巧合的幸福。
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坚定了学厨的决心,周内学习,周末回家实操。早起锻炼一圈后去超市买菜,爸爸妈妈会在出门前再三叮嘱,买菜不是买最贵的,要挑最合适价格合适菜,我笑了,在于这点上,作为一个经济人最明白性价比。拿着家里一把的硬币,全是一毛一毛的硬币,以前没有觉得一毛硬币竟如此有作用,然后一路沿街走下去,从第一家农家菜摊问价格问到最后一家。
走进超市,看到一群大妈在菜摊挑挑摘摘,也会跟着挑挑摘摘,和不认识的阿姨讨论着春笋怎么做好吃,大蒜是独头蒜好还是湿蒜好,帮老奶奶从货架上拿味极鲜,帮她看活动价格和原价对比,给她解答让她放心拿着确实是搞活动后得价格。以前对于买菜挑菜不屑一顾,当真正的接触时才知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千古真理,看似简单配料和食材不同的买法相差甚远,我很欣慰,对于柴米油盐的感悟真的是深刻而及时,让我体会到花钱容易,赚钱不易,以后的每一毛钱都该有它自己的作用。
带着满意的食材满载而归,回来后休息一阵,听着音乐,闭目养神让眼睛休息。当开始下厨之前会捋清步骤,也会拿着手机一边百度一边叨咕,在做饭时我的原则是,一个人的厨房,不允许第二个人出现。就这样,一边看菜谱一边实操,买菜――淘菜――配菜――做菜――调色――成品,这个过程我不愿说它有多难,会有摔掉妈妈最喜欢的漂亮碟子,削菜有划伤手心,切菜有断掉指甲,滚烫的油将手背烫出红片,我想每个会做菜的人在出师之前没有这些痕迹那学费绝对是没交够的。所以对于学习这件事,不是用难易形容,其中每一步都是用心学习,用心感悟,用生活的痕迹体会生活,学会生活。
当看到自己亲手做成一顿饭时,即使是简单的家常菜,尤其看到爸爸妈妈那种不再否定的眼神时,我知道,这条生活化的路我选对了。一直在努力,努力的想获得父母的肯定,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正面夸奖过我,即使我从进校的第1048名到高考离校的第98名,从一个定局二本生努力到最后的一本,大学四年,会计从业,银行从业,证券从业,四级,六级,C1驾照,毕业后从企业裸辞到考上社区过渡再到体制内上岸,这些一切我觉得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走来取得的成果他们没有一句肯定。有时候会特别难过,难过到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差劲,连自己的父母从来都没有一句赞扬,不管你再努力,他们始终看到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即使我已经成为其他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也没能成为自己父母眼中的那个优秀的孩子。后来啊,经过了很多才明白,他们在乎的不是我有多优秀,他们不在乎我爬的有多高,他们希望的是,平平淡淡的生活,踏踏实实的日子,还有一颗时刻爱我的心。将自己生活化后才明白了很多很多……不是要追求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是要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就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脚踏实地,用最真实的状态去生活……一个人的成熟在思想里,一个人的天真在眼神里。我相信我就是那个拥有思想,眼神清澈的姑娘……然后平平淡淡的生活,活出平平静静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