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家长在伴随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哭了,哭得稀里哗啦还哄不住,感觉像个外星生物一样无法交流;
• 学龄前的孩子(尤其4到6岁的),总是动不动生气。既还没到能完全听得懂道理的时候,又特别固执有主见,不动用武力很难搞定;
• 上学后的孩子,不知怎么形成了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坏习惯,想要ta改正,可软硬兼施都不行。你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也觉得你不理解ta……
每当这些时候,你是不是会想:我的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是“难养型”,而那些牛娃天生就是“易养型”的呢?
有没有过这样的念头:要是我能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天生就知道怎么养娃多好呀!
到底我们当中有没有一些人天生就注定了是个好妈妈呢?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天生的吗?该怎么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下面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Eileen Kennedy-Moore博士,普林斯顿大学临床心理学家、作家,曾多次在各大学校和会议上发表育儿及儿童社会和情感发展方面的演讲。
翻译、编辑:郭郭
“母性本能”和“妈妈的直觉”
首先,我们来看看“母性本能”(maternal instinct)跟“妈妈的直觉(或“第六感”)(mother’s intuition)。这两个词经常被换用,但区别其实挺大的。
费城精神病学家、新手妈妈顾问Elyse Rubenstein表示,“母性本能”是指“一种天生想要保护和养育后代的倾向”,几乎所有的母亲(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孩子出生后都会有这种感觉,只是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晚而已。同时它也指生物学意义上人类和动物与生俱来的抚养后代的能力。
然而,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人类个体关系复杂多样,根本没有一种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母性本能存在。
并且,在更高级发展的人类社会里,单纯凭借靠进化生成的生物学基础的“母性本能”,实在难以满足人类更加高级的育儿需求。同时,每家的养育方式不同,甚至同一对父母对待不同出生序位上孩子的方式多少都有所差异,因此用“母性本能”来指导育儿意义不大。
而说到直觉,也就是人在无意识或未刻意权衡事实的情况下做出的快速、全面、富有感情的判断,亦指“第六感”,研究证明是真实存在的。
英国塞瑞大学的Julie Gore和Eugene Sadler Smith教授把直觉分为四类:
• 问题解决直觉
• 社会直觉
• 道德直觉
• 创造性直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四类直觉在指导人类子女的养育方面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直觉”的四大类
1 问题解决直觉
每位妈妈都是自己孩子的专家。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在陪伴孩子期间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大量的经验或技能转化成了所谓的“直觉”,也就是在某些情况下自然而然做出的反应。
同样的例子还有消防人员、新生儿护士、导弹发射指挥官等,这些领域的专家们在面临危机时,能够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快速掌握局势,恰当应对。
因此,对于父母们来说,解决问题的直觉就是指我们过去所有跟孩子相处的经验的结晶。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然而我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足以使我们了解:
• 过去对某件事的处理方法是有效还是无效;
• 孩子对某类事件的反应以及处理方式大概会是怎么样;
• 日常情况下,孩子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什么样。
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为有了大量的经验,我们看起来就像是“自动”就会的一样。然而这些看似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的“本能”,对那些不了解孩子的人来说却难如登天。
2 社交方面的直觉
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察言观色”也是基于过往的人际交往经验。人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会无意识观察对方的语言或非语言性信息,然后结合自己当前或过去的经验形成判断。
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孩子思维和语言和相对于成人还比较简单,他们一般不会这样跟我们说:
“妈妈,今天幼儿园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
我喜欢玩玩具,但我什么都想要,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的朋友Stephanie人很好,跟她玩也很开心,但要做到和谐相处真的是太费劲了,需要做出大量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努力,所以一天下来我有种被掏空的感觉,好累啊!”
——看起来很可笑是不是?孩子这么说话肯定要把大人吓坏了。而真实的情况是,根本不需要他们开口,直觉就告诉我们孩子今天”有情况”。
于是我们会建议,“一起坐在沙发上安静地读会儿书”或是“一起出去玩玩荡秋千吧!”放松下来的孩子也许会自己跟你谈谈ta的想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创造性直觉
创造性直觉是一种预感到采用新事物或与新思路能够取得成功的洞察力,以及以新的方式整合多领域知识的能力。
然而,在创造性直觉真正出现之前,会有相当长的一个“蛰伏”阶段,这个阶段难题总是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是新思路的刹那间灵光一现。
其实你并没有特意坐下来去有意识地思考“我是不是该换种思维?”点子仿佛是自己蹦出来的。这种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灵感大爆发就是创造性直觉。
4 道德直觉
道德直觉是指我们能够本能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比如说,当你在嘀咕“这样做感觉不对啊!”的时候,就是在依赖自己的道德直觉做出判断。
这样的例子很多。前几年曾经非常风靡的“哭声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一时间有很多专家推崇。然而一些有着自己的判断力的为人父母者,出于本能还是宁可辛苦也摒弃了这种方法。好在这个方法后来被证明是反人性的,没有再继续推崇下去。
事后你也许能找到理由来证明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但那并不是最初的直接反应(直觉),而是理性的思考。
不能只依赖“直觉”
这么一分析,是不是觉得妈妈的第六感就没那么神秘了?其实,父母的直觉来自于对孩子、自身以及家庭的了解。你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多,也就越了解孩子;越了解孩子,也就越容易做出恰当的决定,从而获得正确的经验;相应的,你的育儿的“本能”也会更强。
那是不是说,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听从自己的“本能”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然而,上面说了,直觉就是我们在快速整合已有经验的情况下对当前情况做出的下意识的判断。既然是下意识的,也就不一定准确。完全 “凭直觉行事”会导致我们忽略重要的信息,或者依据过往相似的经验得出草率的结论。
例如,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很可能会因为自身曾被大孩子欺负的经验或是社会的刻板印象,而本能地去保护小的,责备大的,忽视了导致冲突的真正原因。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作为父母的直觉跟理性的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既做到尊重自己的直觉,也能够认真权衡逻辑和事实。简单点来说,还是需要一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不断学习才是王道啊!
结语
直觉来源于经验。只要经验在不断地积累、丰富,直觉就不会消失,甚至会变得更强、更准确。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我们的旧观点也应随之更新。
如果你的父母还把你当成曾经那个11岁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来看待你。尽管理智上知道你已经长大,但仍然“感觉”你还是那个11岁的孩子。
最后请记住,除了听从你的直觉外,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做出符合当下情况的恰当回应。
原文:Mother’s Intuition: Do You Have It?
“本译文仅供个人研习、欣赏语言之用,谢绝任何转载及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译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担。本人同意简书平台在接获有关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删除文章。”
欣欣妈妈
80后全职妈妈一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在读。翻译是我的老本行,华为是我的老东家;有了孩子以后又爱上了育儿理念学习和英语教学研究——反正这辈子就是跟英语死磕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