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读《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为了更快更集中地完成本月的读书计划,特意从图书馆借了两个版本的译本,一本放家里,一本放单位,有时间就翻翻。这两个译本也是我从好几种译本挑选出来的,其中一本还是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在我看来,译本里中华书局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质量一定是最有保障的。
富兰克林自传的版本实在太多了,当下这两本和我最早看的译本连章节排序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在单位抽空看的第一章,回来看中华书局的第二章,居然连不上。看国外的书,最麻烦的就是找译本了,一个好的和差的翻译之间,连意思都能有反的,而且语言也是没有按中国人的文字习惯,往往是晦涩难懂。我实在啃不动,读不了英文原著,也不敢妄加评论译文的好坏,完全凭感觉去看译本。尤其是诗歌,不同的翻译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好坏有时也是自我喜好。但大部头的书,实在很考验翻译的功底。
但翻译其实是个苦差事,坚持下来的都是英雄豪杰。好的翻译为译者自己拆台,为读者搭桥,好像把自己揉碎了重组。现在想起读中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提到关于读国外的书,我们读到不忍释卷的好书,译者的功劳是最大的,他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而读者只记得原书的作者,没几人记得译者是谁。如果我们将来读到这类好书,一定要记下译者的名字。我读了多本书,却也是在读的时候看一下译者的名字,大都不认识,或者在翻译圈有名,但在我看来名字也是很普通也不曾记得。老师说的这些话在今天陡然想起,有些汗颜。
我家里这本译本里,就第一章里翻译的富兰克林给父母的碑文,我觉得没有单位的那本珍藏本的译文读起来上口。在译界,看来我们也不能迷信权威。我想是时候写读书笔记时把译者也写在书名作者的旁边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大家把英文学的棒棒的,那不需要译者了,就是最好的。这些话也就是自己骗自己吧,有几个人真正去自己读英文原著呢?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像学者一样静下心来认真翻译并不是畅销书的国外大部头书,实在是令人敬佩的。我们多数时候挑剔译本也到了比读国内乏味的书更甚的地步,其实是我们自己读不了英文原著的,对自己的挑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