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微信读书里读了部分《六姊妹》,同名的电视剧也正在热播。这部小说与《小巷人家》一样,都是年代戏,都真实细腻地描写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家的生活及孩子们的成长,彰显了家庭与亲情的力量。
由《六姊妹》不自而由地想到了我的原生家庭,有些地方何曾相似,想到了我的父母和姊妹们小时候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我们家所在地是平原,如果以淮河为界,属于淮北,如果以长江划分则属于苏北。那时候,我们家还是纯粹的农民,全家大大小小八九口人,仅靠那几亩地生活,在那个年代可想而知,真正的生活要比《六姊妹》《小巷人家》穷苦多了。
我的父母应该结婚在六十年代带末期,我也有个奶奶,我奶奶也是为这个家操碎了毕生的精力。家里也是连续生了好几个女孩,也是拼命想要个男孩,在一连生了五个女孩后,终于如愿以偿盼来个带把的,这就是我的弟弟。
我们家虽然期盼男孩,但是从不重男轻女,所以,我们姊妹几个及弟弟都在亲情无限、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结婚生子,到现在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相亲相爱。
一路走来,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也颇不容易。我的奶奶,我的父母,我的几个姐姐都为这个家贡献了力量。我的弟弟也在父母年老时,依然扛起了这个家的重担。
亲情永远都是这个大家庭的纽带,小时候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辛酸的,还是欢快的,也永远是我们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根和本。
虽然最初的生活穷困甚至潦倒,可那时我和姐姐弟弟们照样过得那样开心、那样快乐。穿的衣服补丁落补丁,脸上总是灰头土脸的,脏兮兮的,可我们照样玩得好,睡得香。我们能有个如此快乐的童年,主要归结我的父母和奶奶,他们不仅勤劳朴实,更疼爱家里的每个孩子。还有我的姐姐们,她们从小就懂事照顾下面的弟弟和妹妹,知道早早替父母分担劳作和家务。
当然这么多孩子,也总会闹矛盾、打架、争宠,这时候,总是我母亲第一个冲出来,不是拿起扫帚,就是棒槌,小树条,更多则是鞋底,拍拍就是一顿神打,边打边骂,等打完骂完了,我们也就立刻知道好歹了,比什么道理都管用。
闹腾得多了,打得就多,打多了,身体就有了自然反应。记得有次我与三姐姐争吵,母亲拿起手上的擀面杖就对我们擂啊,先打的姐姐,轮到我时,擀面杖还没有落下,我就本能地抱头,又哭又叫,半天没见棒子落下。抬头一看,母亲拿着擀面杖破涕为笑:还没打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