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前半生仕途不可谓不精彩,后半生更是光彩夺目。分化六国,留尉缭,招姚贾,荐韩非,救郑国,终助嬴政统一天下。去分封弱宗室,设郡县安百姓,统一文字度量衡,重法制薄赋税,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究其背后都有李斯的智慧和努力。终官拜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以“善终”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李斯应是不合格的。他的下场虽让人唏嘘不已,立千秋伟业的功臣却落得腰斩的命运,然究其根本,后人皆道,咎由自取。错在为一己私利,密谋篡改诏书;错在小看赵高,高看胡亥;错在为权力名利所累,没有及时拨乱反正。观李斯一生,无论其所作所为于公或是于私,都不失为是精彩的。
书后,让我良久无法释怀的,一是韩非之死,二是李斯的一段感慨。韩非虽贵为韩国公子,脑有大智胸有大志,然一生申志无门。虽终见信于嬴政,然也终因嬴政而死。究其原因,其著作《韩非子》以皇帝角度看待问题,暴露了皇帝内心隐蔽 “术”的秘密,不容于嬴政;另,其一生为公族身份所累,不懂审时度势,妄想螳臂挡车以愚计阻挡秦国前进的脚步。韩非位列诸子,集大成于一身,其死标志着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难免让人唏嘘。胡亥继位后,赵高大权独揽,李斯数次见君谏君无门后,感慨曰,他有志能申均赖有嬴政这位明主,以为是嬴政依赖他原来终是他离不开嬴政。可见真是好马也要有伯乐啊,历史中不乏旷世奇才而终郁郁不得志。明主难求,伯乐难觅啊。
书中曹先生提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即渴望被拯救情结。意为,人类的DNA中刻着被救赎的渴望,矛盾的是人们很享受被救赎的过程,却完全不在乎结果。这种情结只能被暂时压抑,无法被永远磨灭。朝代的更替,正源于此。二即集体心理,阐述了人生在世上本能的渴望融入集体,不管是因为共同的兴趣或是因为关注的东西。进入集体后个人心理会不自觉的被集体心理所取代,干出一些有悖自己初衷的事情,如牺牲个人利益,久而久之在情感、思维和行动上都被集体心理掌控。其一不好理解,其二生活中却随处可见,譬如某些组织的自戕式行动,饭圈的互贬行为等。
书读完了,留下的确是无尽的思考,愿诸君能以史为鉴,读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