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始放弃“前后端分离”的配置,转而追求所谓“高性价比”的全栈式开发。
乍一看,好像挺合理: 一个人能搞定页面、接口、数据库、部署,团队节省一半人力,沟通效率翻倍,何乐不为?
但我认识的“雷神”,却让我彻底怀疑了这种美梦。
雷神是那种让人“想抄简历”的高手—— 写后端时,库表设计清晰、代码规范、性能拔尖; 写前端时,组件封装优雅、交互还原完美。
可奇怪的是,只要让他“全栈”上阵——前端 + 后端一起做,他写出来的代码,居然一团糟。 架构混乱、逻辑冲突、规范失序。
于是,我们戏称这种现象为:
“雷神的神狗二相性”:一旦变全栈,从神就变狗。
听起来夸张?其实,这是系统性问题。 换成你我,也逃不掉。
-****01-
**当“分工细化”被粗暴逆转 **
在古代行会中,一个学徒要学多年才能只做出一把完美的椅子。 今天,全栈的你,却要从伐木到上漆全包,还要顺便接几个外包。
工业进步的方向是“细化分工”, 而“全栈开发”却是在逆潮流而行。
软件行业走了几十年,好不容易细分出了:
前端(体验与交互)
后端(数据与逻辑)
客户端(平台与性能)
结果现在,有人说:“能不能一个人全干?” 可以,但请记住一句话:
人的精力是守恒的。 你越“全能”,你越“浅能”。
当你同时关心:
useEffect的依赖数组会不会死循环;kubectl的 Pod 能不能启动;Nginx 的配置有没有写错;
你的注意力被切碎了。 没有一个问题能被深挖到底。
于是,你脑中会浮现这样一个念头:
“这点性能优化算了吧,能跑就行。”
久而久之,你不是在“精进”,而是在“表演生产力”。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35e47-1761904060465)]
-****02-
**“岗位对立”其实是一种健康摩擦 **
前端开发与后端开发的日常对话,常常是:
前端:这事不能后端做吗? 后端:这事不能前端做吗?
没错,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两边完成。
但真正的价值在于:争论本身。
大屏统计十万条数据,前端算?后端算?
权限过滤逻辑放前端?放接口?
接口返回全量实体,还要详情接口?
这些问题的讨论,才是架构合理性的诞生地。
而当你是全栈时,这种“对立消失”了。 你跟自己吵不了架。
结果是:
“最优方案”不再出现, “最省事方案”占了上风。
于是,代码充满了“差不多”的妥协。 一次“差不多”无伤大雅, 千百次“差不多”堆积起来,就是灾难。
全栈开发的“妥协下沉曲线”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05167-1761904060464)]
“团队摩擦”像打磨石,不舒服,但能出光。
-****03-
“不可能三角”:快、省、好
软件工程有个老话:“快、好、省,只能三选二。”
| 取舍 | 优点 | 代价 |
|---|---|---|
| 快 + 省 | 成本低,交付快 | 牺牲质量 |
| 快 + 好 | 质量高,体验佳 | 成本高 |
| 好 + 省 | 稳定可靠 | 交付慢 |
在老板眼里,全栈最完美—— 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既“快”又“省”,完美符合财务逻辑。
但从工程角度看:
被牺牲的,永远是“好”。
于是,全栈成了项目经理眼中的“性价比武器”, 也成了开发者心里的“深度阉割刀”。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5de1c-1761904060464)]
-****04-
总结
公司全栈决策树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38c54-1761904060465)]
全栈,不是问题,贪心才是
我并不是反对“全栈”, 我反对的是——把它当成节省成本的挡箭牌。
真正的全栈,是一种架构理解力, 而不是一个人写两份代码。
它代表着:
你能理解前端与后端的边界;
你能在团队沟通中架桥;
而不是独自搭桥、铺路、还得自己踩。
技术的深度,来自聚焦; 架构的力量,来自分工。
如果你也是在“全栈”泥潭中焦虑的开发者, 请记住一句话:
你不必全能,你只需足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