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能在抖音看到一些关于打好羽毛球的说法“打球要手带动身体”,“发力只用小臂和手腕”,这样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谬论之说
如果只从字面上来看,这样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一些初学者的通病。
1)站桩打球
首先是手带动身体,字面的意思是只要用拍面去够球,身体就会自然跟着动,作为初学者步法都没练过,脚都迈不出去,手臂才多大力量,怎么带的动身体?
如果真的带起来了,脚还在原地,那么重心不稳导致发力不顺,连贯下降,甚至摔倒都是必然发生的。
所以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显然是误导,而对于初学者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脚动起来,而不是原地站桩式击球。
2)断线风筝
其次只用小臂和手腕发力,要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手臂发力自然会带来身体的反作用力,也就不可能存在只有手臂发力的情况。
我们假设真的可以做到身体不用力,仅凭借手臂和手腕来发力击球,那么整个身体对于手臂来说是一个木桩,球拍只不过是栓在木桩上的风筝,当你大力挥动胳膊(或者手腕)发力杀球,企图带动庞大的身体,就会像风筝断了线,最终摆脱身体的束缚以实现最大的挥速,那么损伤关节是必然的,所以字面上的意思也存在明显的误导。
二、真理解读
很多人就会奇怪了,既然不可能为什么那么多教练要提出来,甚至一些职业球员也有类似的体会,那么就先要了解人体的运动是个什么样的系统。
1)人体杠杆
第一种解读:运动依赖于骨骼肌,人体通过骨骼和肌肉组成一个完整的杠杆系统,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了关系,任何一个肌肉发力都会伴随其他肌肉的协同发力,这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运动力学的基础,体现在人的协调能力上。
2)发力链
第二种解读:对于特定的动作(比如鞭打挥拍),骨骼肌会形成一套非常具体的动力链,就像在人体模型里建立的一个小程序,当程序被启动,那整个动力链上的肌肉都会共同发力,这是肌肉从单体记忆到同步记忆的升级,是协调能力的升级。
(注:人体本身就具备多个方向的肌肉链,职业运动员只是充分调用,并使肌肉学习了这些动力链上的程序,无论是发力技巧还是打法甚至是线路都是一种模式化的操作,就像一台超级电脑,后台运行着无数小程序,一触即发)
3)手带身体
我们知道职业训练是非常机械化的,这就会为某个特定的动作建立多个动力链,就挥拍而言,当你的肌肉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挥拍程序会被建立,此时手指发力的动作将会启动挥拍程序,即使你没有做任何挥拍动作,职业教练称之为手带身体,而我习惯称为引导发力。
所以手带动身体,并不是字面意义的带动,实际是一种引导发力,或者叫有条件发力,是不是有点像惊弓之鸟,听到拉弓的声音,即使没有中箭,身体也会不自觉的抽搐,挥拍引导发力就是用某一个肢体语言(或者指令)去触发肌肉程序,并协助完成动作,这样的动作不需要经过大脑回路,反应更快更有力。
对于职业球员来说这种发力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按了一下回车键而已,业余爱好者即使明白其中的道理,没有经过锻炼的肌肉也无法实现,也就是说手带身体似乎变成了一句空话,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当然或许有些资质较差的运动员可能需要经过点播后才能体会。
三、鞭打和瞬间发力
话说回来,手带身体的说法在整个挥拍击球过程中是有其重要意义的,是连接鞭打发力和瞬间击球的重要环节。
1)鞭打发力
我们知道鞭打发力是力从地起,从持拍脚蹬地开始一直传递到手指握拍击球完成鞭打发力,并得以将挥速增加到最大。
鞭打发力是由核心力量主导带动手臂摆动,该阶段手臂手指应尽量保持放松,这点可以从慢动作中观察到。
2)瞬间发力
当球拍将要触球时,手指需要瞬间握紧,引导身体去发力,并击中球头,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更多的力量传递给羽毛球完成击球瞬间发力。
瞬间发力是由手指手臂主导,或者说是瞄准,反向传递给身体,并引导出核心肌群的二次发力,形成更大的冲击波,这部分发力是挥速以外的发力,或者说是给球拍提供更大的加速度,使球拍在触球后仍能保持高挥速。
(冲击波(叠加波):力量传递叠加产生更大的爆发力,类似于海浪,依赖于肌肉自身的承受能力,超负荷将会中止叠加)
实战中在中前场因没有时间做鞭打动作,一般只有瞬间发力,对于一般爱好者而言,可能还需要依赖球拍的小幅度引导。
综上所述:
其一:观点的正确与否取决于适当的条件,合适的技巧用在对的地方就是最合理的方式,但决不能以点盖面,全盘套用,那样就会误导很多初学的爱好者;
其二:挥拍动作有两次发力,第一次是鞭打发力(鞭打也是两次),第二次是瞬间发力;
其三:手指引导发力是瞬间发力的技巧,是建立在肌肉熟练度基础上的进阶发力,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初学者在没有力量和协调的情况下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