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得到和有书APP听书,稻盛和夫的《活法》,然后听着听着就总会觉得有点不是那个味道。虽然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25分钟听完一本书。最多一个小时听完一本书。但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拆书稿,呈现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说是给你提炼了几个重点,但好像没觉得把这本的精华就讲清楚了。听拆书稿真的是一个很难言说的体验。
突然想起去年在微信读书里面听书《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是真的听原书稿。,人工智能朗读书本内容,不是听拆书稿。我就发现,好像记得对该书更有印象一些。
现在社会中,快餐文化很盛行,你想要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去搜一搜查一查,听听拆书稿还行。但真正要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书读书,自己去琢磨反思总结主要内容,能应用的知识点是啥。
不然就是打发一下碎片化的时间,假装自己很用功,假装自己看过许多书,其实啥都不知道。
虽然碎片化时间听拆书稿不错,但经典的书籍的话,自己看自己悟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说没时间看书,其实是个借口。有时间玩手机,咋就没时间看书了呢?说到最后,还是一个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9月3号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