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句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一作“十五夜望月”。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树栖鸦: 乌鸦栖息在树上。
冷露: 清冷的露珠。
桂花: 八月桂花盛开,传说月中又有桂树,此处兼有二义。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灵动鲜活之笔触,绘就了一幅中秋望月的绮丽画卷。他巧妙运用具象化的语言,结合丰饶的想象,精心渲染出中秋之夜那独特而迷人的氛围,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月色如水、佳人远隔、思念悠长的意境天地。
尤其结尾处那一声悠长而意味深长的叹息,余韵袅袅,不绝如缕,将离人之间渴望相聚的深情厚意,抒发得既含蓄温婉,又动人心弦。
“中庭地白树栖鸦”,以“地白”二字激活多重感官体验:视觉上呈现月华如水、空明澄澈的庭院素描,触觉上暗含秋夜清寒,听觉上则借“树栖鸦”的栖止动态反衬夜寂。使读者从多方面感知到了月夜的深邃静谧。
“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露”,既是肌肤对秋寒的直觉体认,又暗含对月中桂影的浪漫联想,形成现实物象与神话意象的双重映射。将沁凉月色转化为桂香浮动,使无形的秋思具象为可触的湿露。
此处“桂花”的意象具有双重指涉:既指向庭院中的秋日实景,又示月宫仙桂的清冷,为尾联的抒情升华埋下伏笔。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突破了时空局限,完成了从个体观察到群体观照的升华。
诗人运用“以问作结”的抒情策略,将明确的望月场景转化为普世性的秋思载体。“落”字的炼字艺术尤见匠心,既暗合月华流照的物理动态,又赋予抽象情思以具象化,使绵邈秋思如月光倾泻人间。
这种“推己及人”的笔法,突破了传统怀人诗的格局:表层句式呈现的是自己的探询姿态,深层却蕴含着对天下离人的共情体察。在虚实相生间达成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使个体情思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永恒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