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芮尼·布朗说:“揭露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过程中爱自己,会是我们所行之事中,最勇敢的一件事。”
《拥抱不完美》的作者周志建,在这本书中教我们做最勇敢的事——揭露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故事。
说故事,临床叫“叙事疗法”。它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将人看作问题的传统治疗观念,使当事人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获得疗愈。反过来讲,叙事疗法,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
01.
周志建写他自己的故事,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给自己开刀一般,勇气的背后,积淀的是伤和挣扎。
他的童年是孤单而自卑的,因为家贫,父母整天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他。婴幼儿时期,即便被母亲带着,也不过只是母亲背上或满地爬的一个“东西”;学龄时,没钱上幼儿园,经常被独自丢在家里,与人失去联结的他,一度被以为是哑巴。
这个孤单而自卑的小男孩,怯怯的呆在他内心深处。因为奶水(爱)不足,他的这一部分其实一直都没能长大,直到他成年之后有了足够的智识面对童年的自己,通过说出童年故事,认回那个蜷缩在角落的小男孩,告诉他,正是因为那样一个小男孩,成就了独立自主的自己,而他走上心理助人之路,初衷也是为了疗愈他的内在小孩。
02.
中国当代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说:“不管你怀着多大的善意,仍然会遭遇恶意;不管你抱着多深的真诚,仍然会遭到怀疑;无论你呈献多少柔软,仍要面对刻薄。但请记住你的人生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
童年有童年的缺失,成年有成年的纷争。你有没有遭人菲薄的经历?周志建就曾遭遇过被人留言:“够了,有够自恋”。所谓的“吸引力”法则,不仅仅是吸引美好的事,有些事你越是避之,越是不及。他用一句“够了,请自重。”结束了批判与反击。
流言止于智者,以暴制暴是不明智的,而批判也只会招来更多的批判。人们沉迷于我对你错、你输我赢的游戏,乐此不疲。每个人都想做对的、赢的那个,都害怕遭到批判,于是我们把自己的不完美隐藏起来,殚精竭虑的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完美的人。我们不知道自己可能已被“完美”折磨的扭曲变形,继而再去扭曲他人,觉得别人也应该是完美的。我们缺乏对自己的慈悲和对他人的谦卑,我们不需要那么完美,别人也不需要那么完美,不是吗?
而说故事,其实根本目的只是在学一件事:爱自己。
03.
学会爱自己,并不是简单的功课。我们都以为爱自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对怎样才算爱自己缺乏认知,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我们不知道爱自己是需要学习的,尤其当我们像作者一样从小处于爱的匮乏状态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盯着他人却看不见自己,说故事,让我们在每一个发生里,看见自己。
作者2012年在台中买了一间带十坪大露台的房子,这间房子有宽敞的客厅和三个房间,他花了不少钱装潢,也费了不少心思打理。为帮一位不是很富裕的朋友,他把一间客房算很便宜的租金租给了朋友。希望朋友住得开心的同时,他也期待着朋友能好好照顾他的花园和房子。但他的期待落空了,朋友住得倒开心,但他的花和房子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照料,而且因为有朋友同住,他不得不在自己的家中变得拘谨。
当他看见自己对整洁的习惯与期待,看见自己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他忍不住向朋友提出终止租房,所幸得到朋友的理解与配合。
我们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好,想当好人,看不见自己的需要与独特性。我们不知道“如果我没有先对自己慈悲,那么我对别人的慈悲与善意都是假的,是讨好。当我可以认回那个需要被肯定的自己时,他就不用继续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肯定,假装当‘好人’了”。我们通过说故事,看见自己,于是解脱,于是自由。
04.
我的微信好友里,有一个可以删除而一直没有删除的特殊朋友,他已不在人世。
他曾与我共事,印象中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他曾是某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后来又做了摄影师和婚庆主持。娶了一个当过兵的老婆,看上去挺甜蜜。然而有一天,从一个共同的朋友那里听说,他轻生了。
因为迟迟没能使父母抱上孙子,经查可能身体方面有点问题,压力大到扛不过的时候,他跳河了。或许这只是导火索而不是引发他产生轻生念头的唯一原因,活着太难,死只在一念之间便可一了百了。可是此生未完成,多么遗憾!
百病有治,心病难医。多少人把伤痛压在心里自己扛,最终酿成悲剧。我们都有口有手,可以说,可以写,我们原本都可以自救的。如果他也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哪怕是说给自己听,或许也能捋出一条路来,从轻生的念头里突围重生。
我也有这样一位朋友,患抑郁症,文笔了得,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后台设置的机器人自动回复:说吧,我在听。
多么温暖的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私信她的公众号,都能收到这句“说吧,我在听”。有人随时聆听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那个离世的朋友肯跟我倾诉,我一定不假思索的回复:说吧,我在听。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只是适时的回应与安静的倾听?
05.
作者说他自己的故事给读者听,作为这本书的推荐者,我也说说我的故事吧。
我并不是精力旺盛的人,小时候曾有一次睡了整整两天一夜才醒过来,差点儿没把我妈急死。后来听我妈无意中说起,是我爸一次醉酒之后有的我。细思极恐,前世得积攒了多大的善,醉酒中诞生的我并没有身体机能方面的大毛病,还能在此时此刻说这个故事给你听。
我也有过伤痛,经历过暗黑,没到抑郁症的程度,但也曾用豁上自己的方式报复伤害我的人,自暴自弃。和很多人一样,我不愿意倾诉,即便有姊妹、闺蜜。好在有一天我拿起了笔,是的,起码我还愿意写。
写之前有过纠结,要不要把自己生命的不完美赤裸裸的呈现出来给别人看,要不要打破自己努力打造的自我形象,让别人知道我的生活原来是这样。但我还是写了,我找不到别的方法可以疏散自己内心的郁结,而且我相信写出来,疗愈的不仅是自己,或许也会有类似经历的人能从我的文字里得到疗愈。所幸这个方法对于我来说是奏效的,我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这让我更豁达与悲悯,对自己,对他人。
当我说出来,我的心也随之豁然开朗了。现在的我,不仅仅用笔写,也愿意倾诉和聆听。因为通道更多,情绪能更快疏解,事情也总能得到更快解决。诸事无解,不必纠缠,放下才是开心。放下怨恨,原谅他人。放下自怨自艾,学着面对与解决问题。我从说故事的方法里得到疗愈,所以我想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你。
06.
你敢不敢说出你不为人知的故事?不快乐的童年、贫穷带给你的自卑感、觥筹交错之后的孤单……
每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偏见无所不在,如果你可以接纳与欣赏他人的不同,如果你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如果你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如果你去聆听故事、说故事及响应故事,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孤单一人。
莱昂纳德·科恩在《Anthem》里唱: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往往在不完美中才能看见生命的美好,就像品尝过苦瓜的苦才更能体味西瓜的甜。
你要不要试试站在生命的裂缝中,说你的故事?在时光回溯中,在每一个发生里,看见自己,认回自己。重新拥抱内在那个小孩,做一个不卑不亢、勇敢说“不”的巨人,与他人连接,用故事创造故事,创造一种集体的疗愈。
所有不完美的父母、受苦的孩子,和所有不放弃自己的灵魂,请拥抱你的不完美,把头枕在他的肩膀上,告诉他:我知道你不完美,但是我爱你现在这个样子。
放弃改变,改变才会发生。全然接纳自己和他人,改变于是开始。我只想告诉你:不要改变,不完美的你才是你,我爱你现在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