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舢/文

七月流火,全国多地气温突破40℃,就连往年夏季凉爽的东北也一反常态,持续高温强势霸榜,各家空调厂商紧急从南方调安装师傅去东北。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处在高温模式下,空调外机的轰鸣声成为今夏最密集的背景音。
与热浪同步奔涌的是制冷剂企业的业绩狂潮——巨化股份、东岳集团、永和股份、三美股份、东阳光五家制冷剂巨头接连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全部翻倍增长,行业利润创下十年之最,描绘出一幅集体狂飙的图景。
五强争霸
巨化股份以19.7-21.3亿元净利润预盈额和预增136%-155%率先点燃引信,永和、三美紧随其后交出148%和172%的预增答卷。
当东岳集团抛出预计“净溢利将可能录得大幅增长约150%”的飙涨预告,(按2024上半年净利6.02亿元推算约15.05亿元),市场目光瞬间聚焦最后登场的东阳光。
没有料到东阳光给市场带来意外之喜。7月10日晚间,东阳光发布业绩预告称,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83-6.6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57.48%-192.81%,扣非净利润预增高达183.06%-226.15%,成为最大黑马。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显示,这五家制冷剂巨头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126%,其中东阳光以192.8% 的预增上限领跑,三美股份则以171.7% 的增幅紧随其后。从净利润总额的预告看,巨化股份一马当先,上半年净利润约19.7-21.3亿元;东岳集团虽然没有预告具体数值,但按照预告150%增速,参考2024年业绩,东岳集团2025年上半年预盈约15.05亿元,名列五巨头之二。

火焰山产经根据五家制冷剂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告做了统计,仅仅半年时间五家净利润超过50亿元,堪比印钞机。
制冷剂巨头们的狂欢绝非昙花一现,而是行业底层逻辑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
配额制度下的特许经营权
制冷剂行业的游戏规则已被永久改写。
2024年起实施的第三代制冷剂(HFCs)生产配额制,叠加第二代制冷剂(HCFCs)配额进一步削减,彻底重塑了供给结构。制冷剂已脱离传统周期品属性,形成一种特许经营模式。有人说,该模式下,配额实质是2045年前的排他性生产权(HFCs配额冻结至2045年),其价值可类比免税牌照或稀土配额。
2025年上半年制冷剂五巨头业绩暴增,将对特许经营模式下的资源价值重估。随着制冷剂价格向6万元/吨迈进,这个曾被视为周期性化工的新材料,正在被投资者们改变看法,配额制度下的制冷剂特许经营许可证,相当于化工品世界的“石油”,牌照的资源属性稀有,价值回报将是长期的。
高温终将退场,但配额制度锁定的行业利润不会消退,高度壁垒的特许经营模式正将制冷剂行业推入“强者恒强”的新纪元。
福建制冷剂企业在哪里?
在这场以“配额特许经营权”为核心的制冷剂盛宴中,浙江制冷剂企业站在了制冷剂产业的C位,而在全国颇具实力的福建氟化工产业,此刻福建制冷剂企业在哪里?有没有享受到特许经营的政策红利?
火焰山产经梳理有关资料,得出结论:福建氟化工企业虽然不是主角,但借助浙江和上海的氟化工龙头企业,已悄然布局制冷剂福建生产基地,在全国制冷剂产能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福建省清流县东莹化工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含氟制冷剂的专业制造商。公司成立于2002年11月,目前已形成年产8万吨无水氟化氢、4万吨环保型制冷剂五氟乙烷(R125)、3万吨环保型制冷剂二氟甲烷(R32)生产能力。市场观察人士认为,福建东莹化工制冷剂产能占三美股份总产能超50%,2025年上半年三美股份净利润预增171%,主要动力来自福建东莹生产基地的量价齐升。
据2024年12月的一篇报道,福建华谊三爱富氟佑新材料有限公司投建的“三爱富氟化学产业基地一期工程项目”已顺利通过环境保护验收,标志着该项目已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一期产能利用率达80%,主打HFPO、PPVE等含氟聚合物。二期投资项目中包括62750吨/年二氟乙烷(F152a)和30000吨/年二氟一氯乙烷(F142b)的制冷剂原料以及1.9万吨VDF装置等。不过,目前二期项目尚未建成投产。
邵武永和金塘新材料公司的R32(二氟甲烷)年设计产能4万吨、R125(五氟乙烷)年设计产能0.6万吨,已投产。
在制冷剂行业爆发式增长中,福建本土企业未获直接HFCs配额,这表明福建本土氟化工整体处于刚崛起的阶段。不过聪明的福建人巧妙借势浙沪龙头,规避配额短板,通过代工基地的形式承接浙江和上海制冷剂巨头产能,如东莹化工为三美代工R32、三爱富氟佑依托上海华谊技术布局制冷剂上游原料(F142b),避开配额限制直接参与制冷剂价值链。
福建制冷剂企业虽未垄断主流赛道,却以区域协同的角色参与竞争,并显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