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简单地人分成好人和坏人,认为一个人不是坏人就一定是个好人。其实不然,在好人和坏人之间还存在一种不好不坏的人。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说,人分上、中、下三品。
良知是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同时也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它包括了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辨别意识,拥有良知也正是人和其它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良知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如果都能遵循内心良知的要求,即所谓循良知。但是,良知不等同于法律,法律对一个人只是外在的制约,而良知对一个人则是内在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仅仅只是做到遵纪守法,但却背信弃义,侵犯他人的权利,那么就是个人品德有缺陷,就是所谓的伪君子,也可以称之为坏人。因为好坏只是道德判断并非法律判断,一个人即使没有违法犯罪,依然有可能是一个坏人,在违背道德良知的情况下。
比如现在存在的网络暴力,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攻击辱骂他人,这种行为即使不构成违法犯罪,不能用法律去制裁,也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正如《论语》中所说,言必行,行必果,再如西方谚语中说,正直乃是最上乘的策略。说的就是良知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拥有道德良知,才能获得其他人的尊重,反之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是没有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公义,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不是一个坏人,还不能因此判断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人?在很多人眼里,那些品德高尚,常做善举的人是好人。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提到,博爱者,人生至高之道德。博爱同时也是个人品德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显而易见,所谓好人就是拥有博爱之心的人。
博爱其实与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同一种意思,都是指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其实博爱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博爱是指看到他人处于危急境况下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救援,就好如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对于路上的灾民不知道体恤,对于门前的孤儿不知道救济,这样的人能算是好人吗?从大的方面而言,博爱是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一些促进社会平等和改善社会的活动。换言之,博爱是指拥有社会责任感。可以看出后者是对前者的升华,这是因为前者只是被动的善举,而后者才是主动的而且可以延续的义举。
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能力以及经济条件都不同,要让每个人从事社会公益达到同样的社会效应,这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而且从事改善社会的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捐赠财物。按照自己的能力从事改善社会的活动,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例如,对反歧视议题感兴趣的人,可以加入反歧视公益组织帮助弱势群体进行反歧视维权,再如,对环保、教育议题感兴趣的人,也可以从事相应的社会活动。
为何要做一个博爱之心的人,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财富和多高社会地位,更在于对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只能个人独享,而从事改善社会的活动却可以帮助和造福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