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便是一个正式群体,一个群体中一般包括了多个非正式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教师务必了解群体中的心理效应,促社会助长,防社会干扰,深知群体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现象。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所谓社会助长,简而言之,就是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比一个人单独做一项工作效率高。同学们在教室内一起进行每日晨读,其效率自自然然比线上教学对着屏幕晨读高。而在思考复杂题目时,单独一个人学习的成绩优于他人在场的成绩。社会助长,还是社会干扰,取决于工作之难易,取决于学生是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你以为你离开了地狱,其实那是天堂。”高考后一同学如是说。学生时代,我们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长。固定的座位、熟悉的前后桌,在沉思中、微笑中、讨论中修炼自己。我们凭借着同伴的力量、师长的力量,在学海中奋力向前。
隐者无忌,善用匿名
“你班孩子就看你温柔,‘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净欺负你。”同事常和我这样说。
对于我来说,班级纪律是最大的考验之一。记得学习园地中有一则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学生们齐声朗读该童谣,从头到尾,再回到开头,如此反复。学生们如此兴奋,我愈生气,他们愈亢奋。所幸下课铃声响起,结束了无所适从的场面。反思学生如此这般“苍狂”的原因,除了我未能做到严慈相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群体去个性化。也许有学生当时想:大家都读,我也读。要处罚就是罚全班人。对此,今后我当先抓吼得最大声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到教学中。同时,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可随大流。
教育是需要情怀的事业,更是专业而科学的工作和行动。曾看到同事在班上放了一个信箱,以此倾听学生的心声。当时并未放在心上,现在想来那位老师正是想巧用匿名,从而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世界日新月异,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深刻变化,我们这一辈人无法想象孩子们的未来。即便教师蹲着与学生说话,孩子们仍觉得教师是一个大人,与其有距离的大人。因而,信箱、电子邮件等不记名方式能够让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
我们无法预知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念兹在兹,企盼学生能勤而不辍,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努力成为一条鲶鱼,再培养几条鲶鱼,搅动班级这盆水,让沙丁鱼们动起来。
当一部分人端正态度、勤学苦练,就会有更多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人人慎独慎微慎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