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起来去读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上现代文学史的课,但是听课过程中,总是有困惑,因为课本中所提到的大部分作品我是没有读过的,所以只听大概的情节讲述很难体会其中的感情,再加上我们的时代与那时相差甚远,体会作品更是困难,于是就想去读读作品再来体会教材的解读。另一方面,自己对于文学的态度是,应该有比较宏观的眼光,相对比较有价值的作品本就应该尽量去读。而就自己过去的这20年的生命来说,阅读量自然是不够的,但好在自己没有丧失追求美好的精神,同时形成了一种自己满意的价值观,而这对于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是很重要的。
于是下决心去“补课”,去尽量多读作品,就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自是应该把主要作品都读一遍,那天去图书馆本来是找丁玲的书,恰好也看到了《家》,就一并借了回来。《家》的名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是不陌生的,但对于其内容,只有读过才会有直观的感受。
我读过以后,总体的感觉是“压抑”,全书自然不自然的散发出压抑的感觉,这不仅是作者主观上想营造的一种压抑气氛,我感到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是压抑的,所以,作者在写到很多细节的时候,他主观的想法似乎也是在压抑中的,我在读的过程中也时不时的忍不住在心里呐喊,她(他)为什么就不能表现的再果敢一点、激烈一点、洒脱一点?特别是有几个细节让我有点费解,一是觉慧在船上居然问淑贞:“你既然决不嫁人,那为什么又让五婶给你缠足?”他居然这么问,这是我目前还不理解的,不知作者是什么用意?或许作者塑造的觉慧是一个涉世不深,还不太会说话吧,因为这个问的语气明显带有诘责的感情在里面,但是在我看来,淑贞她被缠足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小孩子,她哪里有那么许多的考虑和觉悟,就算她在和你们谈话的时候她也并没有多少觉悟啊,她被缠足并不怪她啊,觉慧你这么问她,你不觉得你在刺激她么?果然,随后的叙述中,淑贞想到了她的委屈,可是包括琴在内,没有人理解她。但转念一想,这一切倒也并非不可理解,回想自己小的时候,有时看影视剧的时候看到类似情节,也会不由自己的在心里去问如淑贞这样的当事人,也很少想到当事人自己的苦衷和委屈。当然,作者后来也做过解释,他所塑造的觉慧本就是一个带着些许幼稚的人,这么想来可能也并非想不通。
其实仔细想来,因为是先看的教科书对于《家》的解读,所以在读以前在自己心里已经把觉慧设定成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这对于阅读多少还是有影响的。
所以后来觉慧在鸣凤死了后的表现,作者着墨也并不多,我由此觉得鸣凤在觉慧心中也并非那样地重要。
总的说来,个人觉得《家》的人物塑造并不很成功,基本每个人物都很扁平化,不够立体,作为读者我很难感受他们的内心,有时也不理解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