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开局、新一轮城市发展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全面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会议系统绘就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将这一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城市治理需求高度契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锤炼过硬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三力”,以“绣花”式行动织就人民城市幸福图景。
以“民生需求洞察力”感知城市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这要求党员干部要练就密切联系群众、真切回应关切的能力,善于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深层需求,在柴米油盐里发现治理痛点。北京核心区利用腾退空间优先建设社区养老驿站,成都划定“生态绿线”“文脉紫线”守护天府文化,这些探索背后是党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扎实作风。要建立健全“民生需求清单”机制,依托“榕树头会议”“居民议事厅”等议事平台,让群众成为城市更新的“主笔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倾听“楼梯间”,在生活空间营造中守护“人间烟火气”,让“人民城市为人民”可感可触、温暖人心。
以“精细化治理能力”增强更新能力。面对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质的深刻转型,城市治理必须摒弃“大拆大建”的旧模式,涵养“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正如上海杨浦滨江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苏州平江路推动非遗工坊与时尚业态共生,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街区延续市井烟火,党员干部应学会在约束中创新,老旧管网改造需对接韧性城市建设,城中村更新要联动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让每一处更新都成为传承文脉、彰显品质的时代精品。要推动建立“城市治理专家库”,引进规划、建筑、文化等领域专业人才充实治理一线;实施“城市针灸师”培育计划,借助老旧管网更新、边角地利用等项目实战,提升党员干部精细化治理能力。
以“文脉守护传承力”铸就城市灵魂。“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党员干部要当好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广州永庆坊以微改造重塑骑楼风貌,潮州采用“一栋一策”修复古城,让广济桥的晨曦与牌坊街的灯火交相辉映,平遥古城在保护中传承晋商文脉,这些成功实践,源于党员干部对城市历史肌理的尊重与理解。开展“干部文化导师”计划,通过结对非遗传承人、参与传统节庆,透过保护一座古建筑、焕活一门古老技艺等,培养既懂治理又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当干部能如数家珍讲述街巷历史,城市的文化血脉才能真正延续、生生不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须持续提升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做到既能读懂城市发展的天际线,更能触摸民生需求的地平线;既善用现代技术手段,又传承文化根脉;既注重发展质量,更守护人间烟火。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必将在这支“硬核”队伍手中化为现实,引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冯恒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