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语_蝴蝶兰之语
读完了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对谎言》,最后那几句掷地有声的话还在耳边回响。
爱,而且只有爱,才能给我们最终战胜谎言的勇气,而一旦心里有爱,任何心里疾病都无法侵袭你,任何邪恶都无法靠近你。
纵观书中每一个被作者称之为邪恶的人,回顾他们的童年,无一不是因为缺少爱,他们才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战胜谎言。
回想自己读过的、听到的、看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发现,使人能够安享当下,悦享生活的力量,就是一个字——爱。
爱的方式千万种,哪种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一只恶狼,它代表着畏惧、虚伪和谎言;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勇敢、诚实和爱。”听完老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这是一个古老民族里流传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中,告诉我们如何喂养心中那只善良的狼——自律。
他在《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对谎言》中,则剖析把恶狼养大的方式就是——谎言。
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爱,爱能推动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而喂养恶狼的食物是谎言。谎言把好端端的生命颠倒过来变成了邪恶(生命live,邪恶evil)。背后的原因就是,生命中充满了问题和痛苦,很多人不愿承受人生中的痛苦一心想逃避。结果就是: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成为问题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用谎言扭曲了心灵。扭曲的心灵就像一面哈哈镜,无法让我们看清自己本来的样子,不能看待外面的世界,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常常干出一些邪恶的事情。
(一)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家住武汉的家明(均为化名),15岁,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黑白颠倒。
他的父亲对他有着很高的期待,他却一心想要自由。
17岁的高三学生张钊,因谈恋爱已经辍学4个月,还不让父母在家里住。
泽清,14岁,初二,辍学2个月。他是【镜子】中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也是表现得最平静的,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他沉迷于网上下军棋,面对母亲的关心,男孩竟然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
父亲在去父母训练营之前说到:“我觉得我没什么需要改变的。这个家要改变的话,我觉得主要改变的不是我,最起码没什么要大改变的。”
然而,这个男孩的表达方式映射出的正是他的家庭的表现方式,他的父母之间,充满了冷漠和暴力。
“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而当儿子向母亲动手甚至拿刀相向时,父亲竟然也还是厌烦的躺着,直到情况危急才起身阻止。
他“拯救”父母的方式是不再上学,成天待在家里上网、下军棋。
他在自己房里的墙上贴着他撕心裂肺的呐喊;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他暴躁得把家里的门狠狠得踢到破烂。
心急如焚的父母,不得不联手处理他的“问题”。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将他送进“特殊学校”接受81天的“改造”。开始,他不愿意。他说:“需要改造的是我的父母,他们需要81天,我如果改造也只需要6天即可。”当得知央视会全程跟拍,便同意去接受“改造”。问及为何会这样。
“存在感。” 他说。
当他撕心裂肺的呐喊,而父母却充耳不闻的时候,那如洪水般的愤怒充斥在他还未成年的胸口。他以自以为是的方式“拯救”着这个家庭,他成了家庭问题的焦点,承担着本不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黑锅都让父母背,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永远正确,孩子的压力就会无边。在无边的压力下,孩子怎能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呢?孩子体会不到生的快乐,选择死便容易理解了。不在压抑中死亡,就在压抑中疯狂。
如果把人比喻为一管牙膏,遭受到压力,就一定需要一个释放的渠道。正常的释放渠道是牙膏的管口。但关闭管口,遭受压力之后,牙膏就会从别的地方被挤出。
问题孩子,往往是在通过非正常的渠道释放压力。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自以为是的爱会造成满满的伤害,“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二)
人生就是苦难重重,问题连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自律。
自律,看到这个词,我不由想起朋友分享的一个故事。
一位96岁的老太太,她独自一人旅行,还要转机,去68岁儿子所在地过圣诞节。与她住的不远处还有一个72岁的儿子。她独自住自己的房子,自己开车。做了一辈子老师,三十年前退休,直到现在一直在工作:教人打桥牌。有成人教育中心,在家里,社区活动处,都在开班。还经常出去参加娱乐性比赛,与各地牌友聚会。她说:“生活还是用心点好。”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她说起很多老年人迅速退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用自己做了。有人给他们把饭送到眼前,收拾房间,娱乐节目随时调好,甚至给他们洗澡。什么脑力、体力、肌肉?什么也不需要了,这样下去自然就会退化。更可怕的是,因此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对自己失去掌控的人是躁郁的,于是他们会抱怨……
当问起她的长寿秘诀,老太太如此回答:“我的家人基本都是早逝的,或者年长后健康状况很差。我想,从军的几年,得到的训练、规律的生活,以及刻进了血液的自律,是让我一生受用的长寿秘诀”。
被照顾得妥妥帖帖的老人因不需多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迅速退化,躁郁,抱怨……
现在的孩子呢?先来听一位孩子的声音:
一门心思地朝九晚五去上班,买了车买了房又如何?
一门心思地辞职退学去流浪,南极到北极又如何?
真正牛B的人生,应该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
我知道那是我应该追求的状态,可是,你又何必苛求我现在就做到?或许在你看来我没有你所谓的“那个年纪”“那个状态”,可是,至死之前,我即使从未长大,但你应该看到的是——我也从未停止成长。
他们的生活,很多不也是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妥妥帖帖吗?他们不需为自己的生活发愁,但是他们需要在期望中前行,他们被以爱之名的各种关怀包围,他们却并不觉得幸福,他们一心想要远离,挣脱父母的掌控,寻求自由。他们的生命力蓬勃,充满向上的力量,然而,看到的,听到的,越来越让人心疼。
今天,听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说:“今天是5.25,心理健康日,谐音我爱我,也就在今天,我们的一个学生抑郁割腕未遂,抑郁这场心灵的感冒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侵袭,特别的让人心痛!”
在不久前的一天,临县一所高中高一的一位学生跳楼自杀。
这样的消息听得让人心痛!
如果说自律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
凡是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是心中缺乏爱。
现在,有多少孩子缺乏物质需求?属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多少孩子是在大自然的怀抱无忧地成长,一点点的物质就足以满足内心的渴望。
然而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又有多少孩子是快乐无忧?
许许多多的父母把孩子摆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位置,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给他最优越的人生起点,甚至有时候,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还能说我不爱他么?
但,对孩子来说,名牌服饰代表不了爱,照片做成屏保代表不了爱,一切流于表面的形式,都代表不了爱。
很多时候,是给予了太多自以为是的爱,也期待的太多了,一旦孩子犯错或做不到,就会让父母生气、失望,就会打着爱之名的旗号,来管教。可是让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喜欢,压抑自己的天性,从此习惯了服从,就达到管教的目的了么?
如果爱孩子的方式,没有了温暖的陪伴,没有了蹲下来的倾听,没有了对生命的呵护与尊重,而是掌控,那么,爱有多深,怨就有多浓。
鲁迅说:“爱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爱,是一种本能。会爱,却是一种能力。
(三)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最应该给予的是爱。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独立的人格,而不是让他的人格依附于父母;是要让孩子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孩子替父母圆梦;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而不是父母替孩子生活。真正的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做决定的权力;爱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从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渐抽离出来,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爱,是一种天性;会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需要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与完善。很多时候,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父母的教养状态。
急则疲,慌则乱。父母内心的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父母的爱恨起伏越大,孩子就活得越无奈。
有一种爱最失败,那就是:你以为很爱很爱,对方却感受不到你的爱。
爱的方式千万种,哪种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深入心灵,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