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这两个物象所指其实很简单,“月亮”就是我们的理想所在,心里面心心念念的人生终极目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六便士”则是金钱,支撑我们享受美食,安居乐业的现实基础。
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个证券经纪人,大把捞金,衣食无忧,突然有天却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
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小时候我们幻想着当科学家,医生,模特……虽然年少时的梦想有很多只是用来为了应付作文的一个“幌子”。但后来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工作了,结婚生子了,你的梦想总会慢慢清晰,那就为之奋斗吧,历经坎坷,几经磨难,比唐三藏西天取经都辛苦。但你发现自己并不是电视剧里面的主角,并没有主角光环。你喜欢英语,想去教口语,但是你不是英语专业的,口语不地道,学历不达标。你的路被堵死了,你说:“没事儿,我再苦练一段时间,说不定口语就提升了”。那学历呢?不是那么容易提升的。加之家有双亲需奉养,膝下儿女一双双,囊中羞涩,你已经无暇顾及你光洁的月亮了。
低下头看到了六便士:你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能是HR,可能是销售,可能是物理老师……工资还不错。这时候啊,有的人可能“人在曹营心在汉”,心里想着梦想不能丢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下班以后的四个小时内拉开的,我要充分利用下班后的每一分,每一秒,学英语也好,学编程也好,向着我的“月亮”进发。现实是,工作了一天,身心俱疲,只想出去浪一圈,让自己脱离乏味的工作,活一下。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你选择了自己的六便士之后,会给它找存在的合理性,会给自己的潜意识打一针麻醉剂:这个工作挺好的,工资不错,双休,同事领导一家亲,而且这份工作的内容我手到擒来,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升职加薪只是时间问题。自我麻醉了之后,看月亮朦胧,看自己也朦胧。
关于究竟应该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毛姆没有给我们答案,或许在人生的选择上这个问题本就没有答案。思特里克兰德放弃荣华,抛家弃子一心扑在绘画上,最后幸而有所成。这种人现实中很少,并非敢于追梦者没有,而是敢于如此追梦者恐怕没有。
梦想总是诱人的,有魔力的,但既然是“梦”终归有着它梦的本质:虽美,但却蒙了一层雾气。你很可能只是寻着了它万分之一的本质,觉得与自己是何等的契合啊。于是你觉得,此生逐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这生命中的重大关口,我们究竟该如何思考呢:法国作家马克·李维所著《偷影子的人》中,有一个故事。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有了他的看法:
吕克是面包师傅的儿子,他和主人公“我”曾经很亲密,交情很深,“我”长大后当了医生,然而吕克的理想却被现实打败,只能留在他出生的这个小城市里继续经营家里的面包店。长大后“我”一次不小心偷走了吕克的影子,了解了好友童年时当医生的愿望,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个最要好的朋友了。后来主人公“我”通过和吕克父亲的“谈话”,终于使吕克走出了“牢笼”,和“我”一起进城当了实习医生。吕克得到了月亮,实现了梦想,但是他最终放弃了,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苦衷,没有人刀架在脖子上要挟他,逼迫他放弃,而是他经历了医生的工作之后的主动选择,他发现这份工作和理想中的不一样。当去海滩旅游时,他发挥所长,为餐厅的食客们做了几块面包,他看到了那些人嚼着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赞赏的微笑,他自己也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后来他又回到了小镇,和父亲一起做起了面包。
这更像是现实,我们追逐理想,最后放弃了理想,并不是我们被舍弃了,很可能是它和我们脑海中的那个“朦胧的印象”不一样,哪怕你看到的万分之一和你的追求契合,我们也应该看到余下的百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
我想着,“月亮”其实也可以代表着存在心里的美好的东西,一想起,心海里便会漾起满满的美好与感动。但是这份感受只存在自己心里就够了,温暖着自己便好。很多人都能回忆起小时候每天放学就坐在电视机前追过的动画片和电视剧,童年的美好回忆啊,一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充满了生命的感动,这份感情是真挚的,甚至是永恒的。我之前尝试过打开电脑,回顾小时候的动画,想在这个年岁,重温生命的感动,但很多时候却是感动没有,对童年的破坏倒不少。因为年岁的增长,我们不再热衷于少儿动画;因为技术的发展,我们惊恐于以前的画质;随着阅历的增加,有时觉得以前的台词都有种说不出的怪味。所以,我现在只在记忆里回顾,在心里感动。
最后啊,我想说:“月亮”陪伴我们这辈人走过很多年,以后也会陪我们走下去,无论是以前夜空中两头尖尖的小船,还是未来傍晚平铺满地的碎银。你可以欣赏它,你可以拥有它,但当它哪天隐匿在云层后的时候,也不要洒泪。转身回家,躺在床上,它可能又轻轻悄悄地透过窗户钻了进来,也可能潜入你的梦,把你叫醒,提醒你迎接早晨还不错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