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ke:同样的,相似的。
10分钟的视频《alike》描述了一对父子的日常,也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日常。
视频特色之一是:画面的颜色,一律都是灰白色,或者说没有色彩(是的,是没有“色彩”,不是没有“颜色”)。整个城市,包括建筑和人群,工作中的父亲和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没有色彩。有色彩的只有那棵树以及树下拉小提琴的人,这个孩子(但也越来越淡)和他的书包,还有“爸爸”。
孩子惊异于世界的美好一面,那是不同的,是有色彩的,而且是艳丽的色彩,而父亲一次次把孩子从“色彩”前拖走,拖进alike的人群中。
视频中的孩子把自己的创意毫无保留地与父亲分享,就如每一个孩子本来都会做的那样。但是,ta看到父亲脸上略过的不满神情,就如每个拿着低分的考卷带回家的孩子在父母脸上所看到的。
孩子变得忧伤,然后顺从,越来越——alike。
习惯性的拥抱,色彩并未回来,父亲紧张了,紧紧拥抱孩子,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原来父亲在乎自己,也在乎他身为“父亲”的角色,于是孩子的接受,让父亲再次成为“父亲”,色彩回归。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因为生了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而是孩子的需要和爱,让父母成为父母。
视频中,父亲再次拿起孩子的作业本:
无色彩的abcd,与 绿色创意的abcd。
父亲明白:他以为孩子没有学习,其实只是孩子没有以alike的方式,一板一眼的学习那些单调的内容,而是以他更有创意更加富有生命色彩的方式学习。于此相比,他更希望孩子能回到以前那快乐的样子。
于是,父亲带孩子重返“色彩之地”,可是那个带给孩子无限幻想的人——那个没有观众的、孤独的拉小提琴的人,不在了。
在孤独中,有多少人还能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有多少人怀揣着色彩,退回到这个alike的世界,成为无色彩的人?
在此,看到了父亲的伟大,他没有拉住失望转身的孩子,也没有用言语去苍白地安慰孩子,而是:站在那个小提琴人站的地方,摆出拉小提琴的当作,呈现出“色彩”本来有的姿态,不管alike的人们投来的复杂目光(吃惊、鄙视、羡慕?......)。
而这时,奇迹发生了:父亲的色彩也回来了。当我们做真实的自己时,我们的色彩就会回归。
最后,一抹红和绿,成为alike世界的中心。愿我们心中都保留各自的色彩。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广告:
一个女孩很忧伤地问“为什么我和她们不一样?”,
长者答“为什么你要和她们一样?”
是的,为什么我们要一样,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不一样?!
视频中孩子的书包是绿色的,跟草地一样,它的寓意是什么呢?
我猜想是想告诉大家:书包里都是知识,而每个孩子其实都是爱学习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请不要用同样的方式控制每一个孩子。
请把天性还给孩子,把色彩还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