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发明家一样演讲

发明创造一直被认为是专业人士、科学家的工作。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发明家,可以像发明家一样思考、演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位于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物理极客们都很激动,觉得太不可思议。当天上午早餐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卫星,其中有两个人就提出了去追踪和接收卫星信号,同事们都觉得这个想法很棒。于是这两个人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开始捣鼓,经过几个小时努力他们真的开始追踪信号了。这其中一人正好是微波接收方面的专家,而且从小对星空非常着迷。他们不仅接收、记录卫星的信号,几周后他们甚至精确的计算出了卫星的整个运动轨迹。他们的老板听说这个事情后就找他们,问他们整个计算过程能否倒过来,当我们已知卫星的位置,能否计算出地球上接收器的位置。经过一系列的检测,他们发现,这实现起来更加简单!这就是GPS的诞生故事!

如今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有这样一个GPS装置,新技术从出现到大范围的民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发明创造每天都在上演。发明家往往都有一个好奇的心,热爱解决问题,正如2014 年谷歌全球科学奖获奖者,Kenneth Shinozuka。

从 6 岁起,Kenneth 就开始寻找各种办法帮助年迈的外公外婆:从防止他们跌倒到服用正确的药物。作为一名技术爱好者,Kenneth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自己的小卧室里梦想着下一项重大创新。Kenneth 的外公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夜游症,经常夜里在家中或室外走动。为了避免意外,他的姨妈想尽办法让自己在夜里保持清醒,避免意外发生。这深深触动了 Kenneth,他想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及时发现外公在夜里的活动。在目睹外公下床之后,Kenneth 想到是否可以在他的脚部安装一个传感器,这样当脚部发生动作时即可及时发现。他设计了两款原型装置,每晚在外公身上测试,持续了六个月。他的原型装置对于 437 次明确梦游的探测率达到了 100%,并且在他外公迈出第一步后一秒之内就发出了提醒。

因为这个发明,Kenneth 也登上了 TEDYouth 2014 大会,做了一个我认为是教科书式的发明家演讲。整个演讲时长5分26秒。整体的结构如下图:https://www.ted.com/talks/kenneth_shinozuka_my_simple_invention_designed_to_keep_my_grandfather_safe

整个演讲分为三个部分:描述问题、提出方案、评估执行。Kenneth 用了1分24秒来阐述了这个问题,问题阐述阶段分别使用了数据和故事,他提到在美国,每隔67秒就有一个人被诊断出患有老年痴呆症,并讲述了一个自己4岁时和外公外出时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故事和数据的力量,但大部分人可能会忽视的是你的故事和数据与观众的关系是什么。比如说: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或者还可以说,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这里交付一个表达小技巧:在演讲前找朋友观众做“托”。“托”的目的就是要造势,“营造势能”。比如 Kenneth 开场通过故事和数据营造的势能,告诉观众老年痴呆症很重要,大家对老年痴呆症的理解还不够完整。常用的两种方式:拓展、反转。拓展对应的就是你的理解不完整,反转对应的是你的理解是错误的。

问题阐述结束后,紧接着就应该进入发明家演讲最重要的部分,演示你的发明创造。Kenneth 邀请了一个模特现场演示了这个过程,袜子踩到地上,手机应用报警。整个演示过程应该控制在1分钟以内,而且过程必须非常流畅。你可以想象下乔布斯的发布会,反面教材就是比尔盖兹当年演示Window操作系统时蓝屏的景象。如果你的发明很特别,比如马斯克的火箭 或 地下公路,视频是一种非常棒的方式。演示这部分是发明家演讲的重要部分,一定要在问题阐述完毕后马上进行。

紧接着演示就是展示整个创造的过程,2分钟左右时间,占整个演讲的三分之一。以下是 Kenneth 整个项目规划图:

大家看到整个项目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怎样只用2分钟时间向观众清晰传达呢?答案就是“挑重点”。Kenneth 是怎么做的,他着重讲了三个主要挑战:1. 制作传感器;2. 设计电路;3. 开发APP。所以下一次如果你要讲一个项目报告时,你是否需要把所有过程都讲一遍呢?不需要。我们要挑重点讲,观众感兴趣哪些,哪些能体现我的优势。比如说:Kenneth 提到开发APP这部分只花了1周多的时间,从0到1开发一款iOS手机APP。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下,用一周时间通过看网络视频和书籍,能否从0到1开发一款APP。这里再交付一个表达小技巧:成三原则。口语表达中,观众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下次你可以试试精炼三部分来阐述:比如:1、2、3点;或 昨天、今天、明天;或 开场、中间、结尾。

最后一部分是评估执行,这部分回答观众的核心疑问?为什么我的发明创造能解决问题,或为什么观众要相信你。以下是 Kenneth的测试数据:

Kenneth 的原型装置对于 437 次明确的梦游的探测率达到了 100%,并且在他外公迈出第一步一秒之内就发出警报,现在他正在养老院测试。除了解决外公的问题以外,他也正在使用传感器进一步研究阿兹海默症患者,希望找出引起患者梦游的原因。他希望某一天,自己对于工程和神经科学的探索能帮助他找到治愈阿兹海默症的方法。

其实发明创造对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对过程。我们再来回顾下发明家演讲的三个阶段,如下图:

MIT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Demo or Die. 要么演示、要么消失。MIT媒体实验室诞生了很多革命性产品概念:比如触摸屏、智能眼镜、无人汽车等。。。这充分说明演讲和表达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那么,发明家演讲有哪些应用场景呢:
1. 公开路演;
2. 产品发布;
3. 项目报告;

最后,大家注意到 Kenneth 是怎么结尾的吗?“我永远忘不了我的设备第一次成功地捕获出爷爷半夜下床的时刻。那一刻我强烈的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让生活更美好的力量,让人们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我的梦想。” 最后的总结升华我认为是锦上添花,但确实会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今天这个主题“像发明家一样演讲“,如果使用这种愿景式结尾,我就会落脚在中国创新这个点上。我个人过去今年一直通过工作坊引导和会议组织的方式帮助传播和落地创新想法。过去30年也许中国制造流行全球,我相信今后30年中国创新会流行全球。而第一步就是让中国人能像发明家一样演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