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手边流逝,不知觉中大学生涯已经逝去一大半,大三也渐渐接近尾声,那么我们已经逝去的四分之三时光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相信在问到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学或是家长就会用到“充实”一词,普遍观念无非是大学生活要自立自律达到一种时间、精力、金钱达到充分发挥的一种状态,经常和老妈通电话抱怨时,电话那头儿总是乐呵呵地说,忙着好呀,忙正事儿就成。似乎在我们的生活日历中忙着就是生活的常态,不是吗?
总是怀念小时候几个屁点大的小毛孩儿玩儿过家家的时候,那会儿没有时间观念,没有金钱观念,没有精准的道德观念,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你是闺女,他是儿子,几颗石子儿,几捧沙子,再添上几片绿色儿的叶儿就是最丰盛的午餐,乐此不疲,给布娃娃换衣服,打针,小大人一样。原来在没有连续记忆之前的我们才是最轻松的状态。
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高考结束的那一刻我们真的期待着班主任口中的那个“天堂”般的大学,再没有了成绩限制,极简的专业课程,自由的发展空间,完全的成年人世界……可似乎我们一批批进了“假学校”一般,先前听毕业的师哥师姐们说大学苦,尤其是学语言的更苦,更可怕的是我们进坑了。我们充实的生活已经早早步入正轨。大学是小社会,最明显的不是人情世故,却是及格分线压死人,前十八年考不好老师谈话,当下谈完还要再来一发,跨不过就只能再与老师来次深刻的思想碰撞了。考前充实更是一等一的大事儿。
与书为伴尚可陶冶情操,跟作者来个两个人的旅行,还蛮潇洒。可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哪里容得下只会读书书虫,一切都是套路来的。不加社团,不做实践,沉溺自我,放飞青春,怎么可能。记得16级的自动化老乡和我聊,他不玩儿网游,不加社团,不评优,不做项目,不考研,及格就好。起初我觉得这学弟疯了,现在想想这也算是不错的追求了,或许他的充实就会来好好的地感受一下大学而已,似乎也蛮好,重点是一种情感的丰富吧。
后面我就一直在思虑这样一件小事儿,是因为我们期望值太高才导致我们没能豁达地去充盈内心世界,的总是停留于形式,让空虚的内心吞噬了情感。源于习惯,而又高于习惯的这种有目地的忙碌是否值得,美其名曰的充实真的能填满欲望的鸿沟吗?社团问题,社会工作,实践项目,人脉关系,情感世界,家常里短,充盈着我们的头脑,压迫着视神经,脑神经,或许正是这种充实是我们成长起来了,抗拒着接受着物质化、社会化、功利化的自己,渐渐地发觉自己已经脱离不开这个精心编制的充实的大网,开始享受着那份忙碌中的成长,偏离初心,却也难以抗拒。追逐着自己已经看清了的毫无意义的充实。在没有绝对意义的自由和民主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遵循绝对意义下的规则与传统道德,一切的一切都将我们禁锢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定义中,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接受最好的教育,发挥最充分的精力,体验最美好最充实的自由时光。高考都过来了害怕什么。或许相较于没进过大学校园的孩子我们多了一种特别的经历,可究竟是何种经历,只有自己体验的出。
有时就在想,没必要把一切事物都理的清清楚楚,毕竟还小,脑容量有限,浑浑沌沌,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过活也不错。大学,充实,就留给自己去定义吧,简单加点佐料,想必也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