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听闻 ARC 下 autorelease 操作有一些优化,总感觉云里雾里的,笔者初略的探究了一番,记录下来变成这篇水文。
由于 ARC 下 retain/release/autorelease
的调用都是编译器代劳,所以需要使用编译后的代码进行分析,通常笔者选择 Xcode 自带的工具,它有一个优势是自动将一些符号地址改为符号名,并且可以选择 Running 或 Archiving 下的汇编代码,后者生成的代码往往是前者的优化版本。
本文基于 Runtime 750,arm64,Archiving 汇编代码。
先前置声明一个后文会用到的类:
@interface TestObject : NSObject <NSCopying>
@end
@implementation TestObject
+ (id)foo {
return [NSObject new];
}
- (id)copyWithZone:(NSZone *)zone {
return [NSObject new];
}
@end
一、alloc / new / copy / mutableCopy 方法
编写这样一段代码:
[[NSObject new] copy];
汇编代码为:
...
adrp x8, l_OBJC_CLASSLIST_REFERENCES_$_@PAGE
ldr x0, [x8, l_OBJC_CLASSLIST_REFERENCES_$_@PAGEOFF]
adrp x8, l_OBJC_SELECTOR_REFERENCES_@PAGE
ldr x1, [x8, l_OBJC_SELECTOR_REFERENCES_@PAGEOFF]
bl _objc_msgSend
mov x19, x0
adrp x8, l_OBJC_SELECTOR_REFERENCES_.6@PAGE
ldr x1, [x8, l_OBJC_SELECTOR_REFERENCES_.6@PAGEOFF]
bl _objc_msgSend
bl _objc_release
mov x0, x19
bl _objc_release
...
...@PAGE / ...@PAGEOFF
两句一起出现表示通过页基址+符号在页中偏移来计算地址。首先把NSObject
类地址和new
方法地址找到分别放入x0
和x1
,然后调用_objc_msgSend
,调用完成后x0
里面放的就是[NSObject new]
得到的对象地址,所以后面直接找到copy
方法调用。这一段基本分析后文不会再详细描述了。
由于new
和copy
将引用计数+2,其后调用了两次_objc_release
,这很符合直觉,看起来编译器并未做什么优化。
尝试使用alloc
和mutableCopy
,得到几乎一致的结果,似乎就能得到只要是生成本类实例的方法都不会做优化的结论? 并不能。
将上面的代码换成:
[[TestObject new] copy];
发现编译后的汇编代码仍然和上面的差不多,而此时TestObject
的copy
返回了另外类的实例,退一步讲,前面的NSObject
的copy
方法也并未实现,所以可以猜测:
编译器不是通过返回类型来判断的,而是通过简单的符号匹配,发现alloc/new/copy/mutableCopy
符号就不做优化。
二、自定义带返回值的方法
写这样一句代码:
[TestObject foo];
汇编代码为:
...
bl _objc_msgSend
Ltmp9:
mov x29, x29 ; marker for objc_retainAutoreleaseReturnValue
bl _objc_unsafeClaimAutoreleasedReturnValue
...
调用方的逻辑
调用_objc_msgSend
前x0 -> TestObject, x1 -> foo
,这里出现了一个不符合直觉的 C 函数_objc_unsafeClaimAutoreleasedReturnValue
,光看名字猜不到具体是干嘛的,所以去掉 C 语言符号修饰_
,直接查看源码:
id objc_unsafeClaimAutoreleasedReturnValue(id obj) {
if (acceptOptimizedReturn() == ReturnAtPlus0) return obj;
return objc_releaseAndReturn(obj);
}
objc_releaseAndReturn
函数不展开,只需知道是真正的release
操作。那么大家就奇怪了,理论上foo
方法会把返回值先加入自动释放池,这里根本就不需要release
,常理来说只有当这个acceptOptimizedReturn() == ReturnAtPlus0
为 YES 不做release
操作才与大家的意识契合。那么看一下这个关键方法:
enum ReturnDisposition : bool {
ReturnAtPlus0 = false, ReturnAtPlus1 = true
};
static ALWAYS_INLINE ReturnDisposition acceptOptimizedReturn() {
ReturnDisposition disposition = getReturnDisposition();
setReturnDisposition(ReturnAtPlus0); // reset to the unoptimized state
return disposition;
}
static ALWAYS_INLINE ReturnDisposition getReturnDisposition() {
return (ReturnDisposition)(uintptr_t)tls_get_direct(RETURN_DISPOSITION_KEY);
}
static ALWAYS_INLINE void setReturnDisposition(ReturnDisposition disposition) {
tls_set_direct(RETURN_DISPOSITION_KEY, (void*)(uintptr_t)disposition);
}
看到最终是使用tls_get_direct(RETURN_DISPOSITION_KEY)
取的 TLS(Thread Local Storage)里的值,取了后还把这个值变为false
。看起来这里的代码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关心是 何时把 TLS 对应的值变成true
的 。
被调用方的逻辑
由于刚才分析了,foo
函数会将生成的对象放入自动释放池,这里理论上不需要release
,直接分析汇编代码看是否有什么奇怪操作:
...
bl _objc_msgSend
ldp x29, x30, [sp], #16
b _objc_autoreleaseReturnValue
...
发现调用了_objc_autoreleaseReturnValue
函数,切到源码:
id objc_autoreleaseReturnValue(id obj) {
if (prepareOptimizedReturn(ReturnAtPlus1)) return obj;
return objc_autorelease(obj);
}
static ALWAYS_INLINE bool prepareOptimizedReturn(ReturnDisposition disposition) {
assert(getReturnDisposition() == ReturnAtPlus0);
if (callerAcceptsOptimizedReturn(__builtin_return_address(0))) {
if (disposition) setReturnDisposition(disposition);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objc_autorelease
就是真正的autorelease
操作,会将对象加入自动释放池。若if
判断成功会调用了一个前面分析过的方法setReturnDisposition(...)
将 TLS 对应 Key 的值设置为true
,如果设置成功后将放弃autorelease
操作。
核心逻辑分析
这里先考虑做了优化的情况。
重点分析: 若这里不进行autorelease
,调用foo
后生成的对象将不会被自动释放池管理,这个对象的引用计数为 1。那之前的objc_unsafeClaimAutoreleasedReturnValue(...)
函数就需要进行release
操作,[TestObject foo]
生成对象的引用计数才能减为 0。对比前面分析完全符合,至此,形成了逻辑通路。
优化点: 这个场景少了一步autorelease
,多了一步release
,也就是省去了加入自动释放池的时间消耗、避免对象对自动释放池的内存占用。
另外一个场景,代码如下:
id obj = [TestObject foo];
汇编代码有些变化:
...
bl _objc_msgSend
mov x29, x29 ; marker for objc_retainAutoreleaseReturnValue
bl _objc_retainAutoreleasedReturnValue
bl _objc_release
...
笔者只是加了一个临时变量持有这个返回值,直觉上会调用_objc_retain
然后调用_objc_release
,但先调用的是_objc_retainAutoreleasedReturnValue
:
id objc_retainAutoreleasedReturnValue(id obj) {
if (acceptOptimizedReturn() == ReturnAtPlus1) return obj;
return objc_retain(obj);
}
foo
方法若不会将创建的对象进行autorelease
,那么这里也就不需要进行retain
了,很好理解。
优化点: 这个场景少了一步autorelease
,少了一步retain
,优化效果就变得明显了。
如何判断 autorelease 是否需要优化?
看关键的一个判断:
if (callerAcceptsOptimizedReturn(__builtin_return_address(0))) ...
__builtin_return_address(n)
拿到的是前第 n + 1 函数栈的lr
(Link Register) ,那么这里就是拿到上一个栈的lr
(函数在调用其它函数时会将下一句指令地址写入lr
便于恢复执行),也就是前面的这句汇编代码(别疑惑函数栈这么深怎么会拿到第一个函数的lr
,因为这些函数都是内联的):
mov x29, x29 ; marker for objc_retainAutoreleaseReturnValue
看起来这句代码什么也没做,先看一下这个判断函数:
static ALWAYS_INLINE bool callerAcceptsOptimizedReturn(const void *ra) {
// fd 03 1d aa mov fp, fp
// arm64 instructions are well-aligned
if (*(uint32_t *)ra == 0xaa1d03fd)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这个函数就是将ra
指向的值和0xaa1d03fd
对比,若相等就执行优化。注释已经比较明白了,这个值就是mov fp, fp
的十六进制表示(注意 iOS 是小端)。
那么只要被调用方拿到调用方的lr
判断就行了,所以是否进行这个优化的决定权在调用方手中。
MRC 模式下是否开启了优化
将代码设置为-fno-objc-arc
,随便写些代码查看汇编,发现编译器并不会将开发者显式写的objc_autorelease/objc_retain/objc_release
函数强制改为objc_autoreleaseReturnValue
等方法,且 MRC 下编译的代码在调用方法时不会加入mov fp fp
企图优化(推理也可知,因为retain/release
操作是不能优化的)。
objc_retain/objc_release
就是直接进行引用计数加减,而objc_autorelease
在OBJC2
上的定义却有所变化:
__attribute__((aligned(16))) id objc_autorelease(id obj) {
if (!obj) return obj;
if (obj->isTaggedPointer()) return obj;
return obj->autorelease();
}
inline id objc_object::autorelease() {
if (isTaggedPointer()) return (id)this;
if (fastpath(!ISA()->hasCustomRR())) return rootAutorelease();
return ((id(*)(objc_object *, SEL))objc_msgSend)(this, SEL_autorelease);
}
inline id objc_object::rootAutorelease() {
if (isTaggedPointer()) return (id)this;
if (prepareOptimizedReturn(ReturnAtPlus1)) return (id)this;
return rootAutorelease2();
}
若当前类没有自定义的retain/release
方法实现时,最终仍然会调用prepareOptimizedReturn(ReturnAtPlus1)
进行优化,所以当调用方是 ARC,被调用方是 MRC 时这个优化仍然有效。
为什么要双方协商 autorelease 优化?
总结一下: 不管被调用方是 MRC 还是 ARC,进行autorelease
操作时都会尝试去优化,但是只有调用方是 ARC 时才能优化成功。
那么协商的意义就很重要了,这样才能保证版本兼容以及 MRC 和 ARC 的兼容。
为什么使用线程局部存储?
一个线程可以理解为一个一个顺序执行指令的,那么用一个 bool 值就能解决线程执行的所有代码的优化。
TLS 是线程私有的,所以 autorelease 的优化是线程间互不影响的,引用计数的加减线程安全由相应的函数保证。若这个优化的控制是多线程共同制约的,那么单纯一个 bool 值是实现不了的,需要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并且要额外处理线程并发的安全问题,这些工作反而会降低程序执行的效率。
后语
本文通过探索的方式分析了 autorelease 的优化逻辑,实际上并不能铁板钉钉的说明事实,只有通过查看 clang 编译器代码才能真正的有说服力。不过从理解原理的角度来说按图索骥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希望本文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