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十年代的回想

八十年代,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脑子活络的人蠢蠢欲动,想要出去闯一闯,喜欢按部就班的人依然看着别人混的风生水起,日复一日的做着自己的事。

那是一个淳朴的年代,又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年代;那是一个计划生育的年代,又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那是一个贫瘠的年代,又是一个相对温饱的年代。

在八十年代,人们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简单而有意义的期盼,盼着、盼着,盼来了楼上楼下,手机随身携带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他们的言行中依然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这是过去的印记,是对生活的体验,是这一代人的经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时钟一刻不停的转动,它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程。

每当回首往事,最多的印记就是八十年代家乡的泥巴路,脚上漏出大拇指的“大巾口”布鞋(大人们都这么叫),以及伙伴们打玻璃弹珠,满手泥巴而不自知的模样!

那时的农村并不像现在这样家家小洋房,村村水泥路。但踩着泥巴路去插秧的孩子们,所经历的一切总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历练。对生活的感受与承受能力必然不同于当今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

在那个物质的贫瘠恰是精神活跃的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有电视和固定电话,没有其他的电子产品。人们的更多的是思考,思考邓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含义,思考庄稼该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打农药,思考孩子的学费怎么筹集,思考谁该上学又让谁来辍学。

大人们的思考总是决定着孩子们的命运,在那个计划生育严峻的年代,似乎家家都想多生孩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似乎女孩辍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仿佛每个时代对女子来说都是不利的。但坚强的去做自己,是每个女孩应该去思考的。然而时代的印记总是根生蒂固的,一些孩子连自己都觉得离开校园是应该的。

每当回想到读书的权利,内心总是一阵悲凉。是时代、是观念、是无助、是悲伤,无学可上的孩子,她们会想些什么呢?每天疲于家务和田地的劳作,再看着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心里的落差谁能知晓!

作为那个时代出生的人,我看到了别人无助的眼神,也看到了物欲牵引下的自我选择,更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作为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要么通过读书改变,要么通过打工暂时改变。是的当我渐渐长大,打工已经成了流行词汇,它是一种诱惑亦或是一种暂时的选择。总之这个词诱惑着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但于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打工”这个词,总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

八十年代有阳光亦有暴风雨,那时的童年既有阳光的拥抱也有暴风雨的洗礼,二者都能够促进幼苗的成长,关键是自己要在这极端的气候中找到存活的姿势,屹立不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