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54-了解自己-第11周总结

2017.10.20 星期五 天气晴

10月20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54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了解自己”。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本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的新书《洞察力》。也许今天的音频内容里,有您没有想到的,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知识和方法。

“了解自己的能力”指的是什么?

自我觉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学者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自我觉察是21世纪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研究表明,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人能够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建立更高质的、满意的亲密关系和职业关系,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并且更加自信。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你需要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洞察,这本书的作者将它们命名为“洞察七柱“。

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

明了指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2. 对自我热情的觉察

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的热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它。

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

抱负与目标、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标不难,但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与其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我们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但抱负是持续的,它永远无法被完全实现,我们可以每天醒来都再次感觉被它激励。

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

自知的人了解对自己而言最理想的环境是怎样的。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环境中最开心,最有动力,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在一天结束后觉得没有虚度。

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

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比如,如果我某天突然在与同事交流时话中带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总对同事冷嘲热讽,那我可能是具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

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批判思想,会变得暴躁,会通过运动抒发。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

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力,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

在许多人看来,自我觉察是一个纯粹的向内的过程——我们思考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各种洞察也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但本书作者提出,真正的自我觉察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因此,她将自我觉察又进一步分成了内部自我觉察与外部自我觉察。

顾名思义,内部自我觉察指的是我们内心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内部自我觉察水平高的人通常能够作出与“我是谁”一致的选择,这些选择会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而外部自我觉察则是由外向内地了解自己——明白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借此增加对自我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外部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因此他们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更加坚实且值得信赖的关系。

我们容易认为内部与外部自我觉察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能够向内了解自己的人也更能看清他人眼中自己的模样。但事实上,从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两者之间并无相关关系。

错误的自我觉察方法有哪些?

对于内部自我觉察的迷思:

误解1: 自省= 洞察

不少人以为,不断地反思、思考自己就会提升对自我的洞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然而,悉尼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思考自己”与“了解自己”这两者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甚至,参与研究的个别志愿者的数据还呈现出了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你无论花多长时间来反思自己,你的自我觉察可能都不会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高。更甚,有时你对自我的思考越多,你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少。这是因为,自省常常停留在一种依靠逻辑的、理性层面的思考。但许多时候,看清真实的自己是极需依靠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因此,有问题的并不是自省这个行为本身,而是不正确的自省方式。错误的自省不仅使我们的自我洞察不增反减,还给我们造成一种“我很了解自己”的错觉。

误解2:自省 = 反刍思考

自省有一个“邪恶的双胞胎”:反刍思考,即带着负面的情感去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并更多地关注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人们容易混淆的是,自省并不是一味苛责过去的自己和沉浸于过去的错误中,而是带着一种开放,包容和接受的态度,去反思自己。要知道,正确的自省能够提高我们对自我的洞察,但反刍思考却只可能让我们更难看清自己。

误解3:要提高自我觉察,应该多问“为什么”

“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我为什么会做那件事?“,”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似乎相信,找到自己每个想法、情绪及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进一步了解自己。但其实,当我们强找理由时,我们也是在无意识地搜寻那个最简单,且听起来最可信的答案。而一旦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原因时,我们就会马上停止思考,不论答案对错与否。

与“为什么”问题相对,本书作者认为更有效的是问“是什么”的问题——我现在感受到的是什么?我在想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比起绞尽脑汁地为自己做的、想的、感受到的找理由,能够准确辨识并命名我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更为重要。“是什么”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只有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为什么可能只是大脑欺骗你自己的一个答案而已。

对于外部自我觉察的迷思:

误解1:我们能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关于自己准确的反馈

恰恰相反,外部自我觉察最大的障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往往也是最不愿意和我们分享关键信息的人。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们十分抗拒向他人传达关于他们的负面信息。愿意告诉他人关于他们的正面的观点或信息的人是愿意传达负面观点的人的五倍之多。甚至有约1/4的志愿者,在被多次请求的情况下也依然不愿向他人传达关于他们的负面观点。

研究者将这种宁可什么都不说,或编造“白色谎言”,也不愿说出可能让对方不舒服的话的倾向叫作“妈妈效应”。他们还发现,这种“妈妈效应”在对待关系亲密的人时更为突出。

误解2:比起别人,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伴侣比你更了解自己。在对300对夫妇的一个心脏疾病的研究中发现,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攻击性,易怒性和好辩性的评价都远不如伴侣对对自己的评价准确——只有伴侣对他们身上这几个心脏疾病预测因素的评估,能够预测出他们患病的概率。

不仅如此,就连和我们并不熟识的人,也常常能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在研究中,亲近的人和普通的熟人分别对同一个人在约70种人格特质上进行打分。结果发现,两组人的答案高度重合,且都很准确。

到底该如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自我觉察是一项可以被习得和提升的技能。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作出一个决定:去质疑自己关于自己的种种预设,去积极考证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去带着一种积极的思维和接纳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实。简而言之,就是有变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的决心。

提升内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练习正念,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

正念的核心在于“对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类似,正念强调的也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

哈佛心理学教授认为,正念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以旅行为例,当我们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我们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这个世界我们不曾发现的事情——风景,声音,人——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只会用一种固定视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

2. 改变叙事方式,帮助你提升对过去自我的了解

叙事,即我们怎样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曾经的自己。

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会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方式——他们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

同时,他们也更愿意探讨他们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种情绪。这是因为,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真实,或者一个简单、普适的真理。因为那并不存在。

提升外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360度反馈

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伴侣,朋友,亲人,同事……为此,你可以在网上做一份匿名的调查问卷。你可以设计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你认为我是一个懒人吗?回答是从1-10中选取一个度。

比起需要自己输出内容的开放式问题,人们更愿意回答选择题;比起是或否的二选一,在一个区间内作出选择也更加容易。而研究也指出,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更少受到“妈妈效应”的影响。

2. “对”的反馈

虽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是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外界反馈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我们需要寻求“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我们要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和无批评的爱人。

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对我们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没有帮助。

3. “晚餐桌上的真相”

这是一个需要充足的勇气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望给你的外部自我觉察带来质的提升,并改变你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顾名思义,你需要邀请一个密友以及一个家庭成员或人生导师共进晚餐。用餐时,你要请他们说出一个你让他们最为恼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气,就有机会收获同等的成长。该方法的提出者表示,“和一个人一同剥开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饭是亲密的行为,其中蕴含了对对方的信任。因此,这样的对话适合在桌席间展开,晚饭为最佳。”

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作者在书中强调,即便是最为自知的人,对自己的觉察也不可能到达100%——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

但好在,人生很长。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今日电影推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执导 2012年美国上映 奥斯卡最影片提名 豆瓣评分9.0 荣获最佳导演 原著同样推荐








10月20日读书心得

《重新做人》

事实上,欧·亨利的小说创作,是从他的铁窗岁月开始的;而他的文学生涯,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欧·亨利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服刑的3年多时间,一共创作了14篇短篇小说,《重新做人》就是其中著名的强盗小说。这些在狱中诞生的小说,一开始就闪耀出欧·亨利艺术的光芒—用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和别具一格的“欧·亨利手法”,在瞬息之间即能吸引读者并拨动审美的心弦,引起美国文坛的注视,由此而开辟了作家通向纽约的成功之路。

小说写一个专干撬保险库的强盗,从监狱释放后,在偶然际遇中得到爱情的感化,又在偶然的事件中冒着重新被捕的危险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而感化了搜捕的侦探,得到重新做人的机会。但是,小说主人公瓦伦汀在现实中的真正生活遭遇究竟是怎样的呢?要了解欧·亨利这一篇早期作品,必须先知道一下囚徒作家在监狱里见到的生活原型,“一个长得很清秀的、漂亮的强盗”。

当时俄亥俄州曾经发生一起轰动的案件-—有几个头脑精明、手脚灵活的强盗,跟法律开了一个玩笑,以闪电般的速度抢劫了几百万美元,并锁在一个保险库里之后,就逃之夭夭了。当局必须尽快把这些巨款取出来,但无法打开保险库,又不能用炸药去炸。于是州长下令寻找撬保险库的专家,终于在监狱里找到一个漂亮的强盗。这是一条绿林好汉,原是一个靠捡垃圾为生的小孩子,在饥饿中长大,第一次人狱是因为砸坏了一辆货车偷了只值一毛钱的饼干;到18岁即成为一个盗窃能手而被视为“惯匪”判处无期徒刑。至今已坐牢16年,正害着晚期肺瘩病,快要死了;而他那孤苦伶仃的老母悲伤地盼望了16年,终未能与儿子得见一面,连一点消息都无法得到。这个强盗开启保险库有个绝招,不用任何先进工具,就只要挫掉他的指甲,便能灵巧地在转动钟面暗锁暗码盘号码时,敏感地抓住那些“止动发条”的下垂物。州长当时曾保证说,如果他能为大俄亥俄州打开那个保险库,就可以当场释放他,让他自由,重新做人。就这样,他在10分钟之内开启了装满巨钞的保险库,打破了他以往的记录。但就在10分钟之后,州长却又把他的保证收回了。这个开启保险库的专家一回到监狱就死在他原来的位置上了。亲自目睹这一幕骗剧和惨剧的阿尔·杰宁斯①说,当监狱里的棺材运出去时,死者的心碎的老母在冰雪中呼天号地,伸直两臂,摇摇晃晃,艰难地追随在儿子棺材后面……这是一个悲剧,但囚徒作家欧·亨利为了纪念它,却变换手法把它写成一个喜剧。当这一悲剧发生时,欧·亨利在监狱里亲自看到州长出尔反尔所引起的整个监狱的愤怒情绪。但欧·亨利却不能纯客观地把这一悲剧真相写出来,因为假如这样的话,作为囚徒的他,肯定是会灾难临头的—作为温和善良而又小自谨慎的囚徒作家,他回避了这一残酷的现实,甚至连主人公强盗挫掉手指甲的细节都不敢用上,而让瓦伦汀使用一套自制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来开启保险库。

正是开启保险库,开启了欧·亨利的艺术构思,开拓了《重新做人》的小说情节,使作家笔下的强盗从开启的保险库里走出新人形象,让“重新做人”的主题从开启的保险库里反射出人性的光芒。这篇小说不仅有强盗和保险库,还有少女和爱情。因而小说写得既富于传奇色彩,又带有恋歌情调,能给人一种清新明丽、欢快轻松的艺术感染。篇幅不长,只有四五千字,却能写得波澜起伏,荡漾回旋,跌宕多姿,自成一种结构的三重奏—服刑的强盗瓦伦汀被州长赦免出狱,却又重操旧业,使得侦探不得不决定重新逮捕他;在侦探的跟踪追捕中,瓦伦汀爱上了安娜贝尔小姐而得到爱情的感化,从此洗手不干而经营鞋店开始新的生活;但在一次偶然事故中,为了从保险库里救出小孩,瓦伦汀就在侦探眼睛的盯视下公开亮相,“故技重演”而开启了保险库,终于感化了正要逮捕他的本·普赖斯。小说重在写两个“感化”——两个“感化”,是结构的两大支柱,其支撑点即在于开启保险库;而整个结构又是由主人公瓦伦汀的行动表现支撑起来的。

欧·亨利的强盗小说系列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均因生活所迫,而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正如另一名篇《汤美和强盗》里的强盗说的:“我迫不得已,便做了强盗。”但他们抢劫的对象都是上流社会有钱阶级,又很看重义气,也很有骨气:“我做的是`强盗’,不是`乞丐’。”因而他们大多保持着底层人物的固有人性,甚至在行盗作案中时有流露,这在(同病相怜》、《二十年后》、《提线木偶》里的强盗,都明显可见。《重新做人》里的强盗瓦伦汀,跟他的生活原型一样出身于贫苦家庭,也有他的强盗兄弟未泯的天良。他守监规,小说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在监狱制鞋工场“勤勤恳恳缝着鞋帮”,正在老老实实接受“劳动改造”。他讲义气,在作案时,因为怕牵连其他人而故意不提供现场证据。他有善心,出狱后,见到车站门口行乞的盲人,即扔给剩下的一枚银币。但他毕竟是一个强盗,刚一出狱仍原性不改,不断给保险箱里有存款的人家增添麻烦。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失窃数字越来越惊人,终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探员的惊讶。普赖斯,就像雨果笔下追踪侦察冉阿让一辈子的沙威,紧紧盯住瓦伦汀。就在矛盾双方再起冲突之际,欧·亨利于情节拓展变化中巧妙地为之埋下了一笔,为后面人物的遭遇和性格的刻画,以及意想不到的结局,预作铺垫,形成蓄势。

矛盾波澜的荡漾回旋,却又把瓦伦汀卷人爱情的漩涡。他有青春觉醒。他有爱情美梦,当他来到艾尔摩尔,活像是一个“从学校回家来的结实年轻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正踌躇满志,充满活力。他在街道上与安娜贝尔小姐邂逅,即一见钟情,“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因而竟打动了少女的芳心。—“仿佛成了另一个人”,正是重新做人的开始,它来自少女的魔力,来自爱情的威力。为了爱上当地银行家亚当斯先生的这一绝色的女儿,他决心在艾尔摩尔经营鞋店,以“斯潘塞”的化名开始他的新生活—“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杰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一帆风顺”。他在社交界获得了成功,交了许多朋友,“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也赢得了安娜贝尔小姐的爱情。爱情的甜蜜,新生活的幸福,又促使火凤凰乌过去彻底决裂。请看他写给强盗朋友的信:“……我想把我那套工具送给你。我知道你一定乐于接受的一一复制一套的话,花一千元都不够。喂,比利,我已经不干那一行啦—一年前歇手的。我开了一家很好的店铺。如今我老老实实地过活,两星期后,我将同世界上最好的姑娘结婚。这才是生活,比利—正直的生活。现在即使给我一百万,我也不会去碰人家的一块钱了·,·…”至此,瓦伦汀和普赖斯矛盾双方,还没有正面冲突。小说情节正如月夜中一段无风无浪的河流,月波银水,平静如镜,情调幽雅,景色宜人,令人心醉。这里描写瓦伦汀的活动,是小说情节的一条实线,而宣告要逮捕瓦伦汀的普赖斯则转人暗中行动而成为一条虚线。他们的矛盾冲突一直没有公开,这一根人物关系的弦,始终是在悬念中绷得紧紧的。直到最后,实线和虚线,才在艾尔摩尔交会而把小说推向高潮。

就在瓦伦汀发出那封标志着他痛下决心重新做人的信件的同时,普赖斯悄悄来到艾尔摩尔,并在“斯潘塞鞋店”对面的药房里暗中监视。他看到现在的斯潘塞跟着亚当斯一群家人“浩浩荡荡地”走出来,正准备到小石城去订购结婚礼服,手里还提着一个很沉的手提箱。普赖斯很清楚手提箱里藏着的是什么东西,他随时都可能逮住他手心中的强盗。但就在他的注视下,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银行家非常得意地坚持要大家“见识见识”他最近安装的一个保险库的时候,“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乱成一团”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9岁的梅—好奇地把妹妹阿加莎关进保险库,学着亚当斯先生的样子,“关上了钢门,扭动了暗码盘”。就是这个偶发事故,使本来就要动手抓人的侦探改变了主意。但矛盾的波澜却仍然在荡漾,甚至在情节的流程中积蓄着一股悬念的潜流,时时在读者的审美海洋中激荡波涌。这时候,已经悄悄“逛了进来,胳膊肘支在柜台上,有意无意地向栅栏里望去”的普赖斯,突然被眼前瓦伦汀抢救女孩的一幕动人情景吸引住了……

瓦伦汀在小孩生命危急的紧要关头,重现强盗原形开启保险库的精彩表演,不仅叫在场的人着魔,而且也使冤家对头普赖斯大为感动。瓦伦汀的“原形毕露”,露出的,正是他急于救活小孩而忘掉个人安危的动人形象。表演的是一幕强盗和保险库打交道的哑剧,演奏的却是一曲人情与人性的赞歌。很显然,欧·亨利在这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观点来改造瓦伦汀的生活原型的,他把一个被州长欺骗、利用的强盗,提炼成一个出于善心而主动冒险救人并早已痛下决心重新做人的强盗,让作家笔下的瓦伦汀带有人性的光辉而加以理想化。他们的结局是如此不同:其生活原型始终得不到自由而惨死在牢房里;瓦伦汀恰恰相反,获得出狱的自由,有着爱情的幸福,而且在虎视耽耽的侦探面前是那样的镇定自若,旁若无人,还带有一点光明磊落的气概—你看,瓦伦汀“盗窃”表演完成,即主动迎着普赖斯走过去,连一声恋人的耳熟而又亲切的“拉尔夫!”的呼唤都没有停下脚步,而且是带着古怪的笑容告诉他的死对头:“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他是准备就地被擒的。

读者也是认为他必定被捕无疑。可是万万想不到,这个长年跟踪追捕瓦伦汀的老牌侦探,最后的举动竟也“有些古怪”,作出了他违反人性的侦探生涯中第一次符合人性的回答:“你认错了人吧,斯潘塞先生。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说罢就转过身“朝街上走去”而消失在小说的结尾处了。这个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咀嚼。“意料之外”的结尾,来自“情理之中”的情节,都是人物升华的转机,主题寄托之所在。普赖斯称他侦探的对象为“斯潘塞先生”,还说“别以为我认识你”,因为他以前只认识强盗瓦伦汀,而瓦伦汀已经被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诞生出火凤凰斯潘塞先生了,专门跟强盗打交道的侦探,当然就不认识新人斯潘塞先生了。这种结尾,这种语言,匠心独运,意味深长,令人叫绝。

对比一下生活中的强盗原型和小说中的强盗瓦伦汀,可以看出,作为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的欧·亨利,是超脱于灾难深重的生活现实而赋予他的小说以理想结局和浪漫色彩的。如从暴露资本主义罪恶的角度看,生活中的强盗原型的悲剧遭遇本身就很有典型意义,它本身就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充满了血泪控诉。但欧·亨利并不是一个抄袭生活、套用原型的作家—不,他追求的是艺术价值,是人物性格的典型性,是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这就是为什么,他要从生活原型中提炼出瓦伦汀这样的强盗人物来,而且让瓦伦汀变成了斯潘塞。从“瓦伦汀”到“斯潘塞”,就是强盗“重新做人”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作家所歌颂的人性主题。因而作家特意给他的主人公两个不同的名字,以区别两种不同的身分:强盗作案以至入狱,即名为瓦伦汀;出狱后不再作案了,想改过自新了,即改名为斯潘塞;为了救保险库里的女孩而不知不觉一再露出了原形,瓦伦汀的名字又一再出现。这种不同名字的交错出现,正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妙用,正是情节内容曲折变幻的表现。欧·亨利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思想和艺术准则。当时听完强盗朋友杰宁斯讲述亲自目睹的这一悲剧之后,即感同身受,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以作家人道主义的善良天性,对狱中难友的悲惨结局给他带来的痛苦,是不堪承受的。因而欧·亨利不愿展示血淋淋的现实。欧·亨利痛恨罪恶。生活中的强盗原型上当受骗,被剥夺“重新做人”的机会,作家却让他来到自己的小说“重新做人”,而且有了幸福的爱情和如意的归宿,表现作家含泪带笑看人生的态度,让“意料之外”的结局隐藏作家“情理之中”的奥秘。这固然是欧·亨利创作风格和“欧·亨利手法”所使然,却也深含同病相怜的作家对难友死者的告慰之情,以此寄托其悼念和哀思。

也正因为如此,加上《重新做人》写得富于戏剧性而引人人胜,瓦伦汀已经成了美国众口皆碑的人物,瓦伦汀的故事到处流传。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诞生于欧·亨利年产75个短篇小说的1 9 0 4年,3月13日见载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在“上流人物小说”中,它似乎是作家最早把批判矛头指向美国资产阶级以抨击“违反人性”的一篇小说;在欧·亨利创作中,它又似乎是最早运用荒诞手法反映西方世界荒诞的生活现实的一篇小说。因而它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很有艺术特色而又富于典型意义,是欧·亨利的又一篇独创之作,优秀之作。

抨击“违反人性”的小说,在欧·亨利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跟歌颂“合乎人性”的小说一样,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形象,其表现艺术也无不巧出新招,独辟蹊径。这一类作品,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在金融战争中的强盗行径和伤天害理的罪恶本质。《我们选择的道路》里的华尔街经纪人,原来是拦路抢劫,枪杀同伙、独吞赃款的匪徒,他那“冷酷的贪婪”和“凛冽的凶杀相”,不知叫多少不幸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新天方夜谭》里的暴发户,靠诈骗投机发财,只花一百二十五块钱买的地皮一转手就暴利一万块钱,再经过一番巧取豪夺的连锁反应,那血迹斑斑的美元即如泉水般涌来;《活期贷款》里的投机家不择手段,债还不了就“借”,“借”不到就抢,任何谋财害命的勾当都干得出来;《猪仔的伦理》里的冒险家则公开宣称:“我做投机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尝试。贱价收进,高价卖出—华尔街的大老板们不是也那样干的吗?”他们视钱如命,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丧失天良。而《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里的经纪人,在金融战争中虽然没有他们如此明火执仗,杀人放火,只是写他证券交易所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活动,好像要“安分”得多,“文明”得多,但他却有人物变形的极端表现—为金钱“忙碌”而痴狂,因情欲“浪漫”而疯癫,从另一种形象典型推出了一个金融世界的小丑,为上层人物群像作了多样的绘写和必要的补充,共同构成了欧.亨利小说的非人性世界的人物画廓。

人物变形的极端表现,就是荒诞。《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的荒诞,见诸于细节描写及其组织连缀技巧而以小说篇名点题。“忙碌”与“浪漫”—这是小说一对明亮的眼睛,可以看到欧.亨利艺术构思的纲领,根据艺术构思的纲领,欧·亨利运用了最拿手的讽刺、夸张、对比特别是荒诞等艺术手法,并以此统领于人物行动、语言、心理、外貌等细节描写之中,以经纪人的一忙到底、一忘到底的性格主线贯而串之,把经纪人在“忙碌”与“浪漫”前后截然不同的性格变异,形象变形,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尖刻地讽刺了资本家在正常的交易战争中所暴露的反常的私生活行为—昨晚刚刚结婚,今晨就忘得一干二净;明明是自己的新娘,却狂热地再向她求婚!天下有什么能比忘掉自己的新娘更荒诞不经?世上有什么会比向自己的妻子求婚更荒谬绝伦?欧·亨利就是如此巧妙地从纽约经纪人日常活动中截取了一个典型的私生活片断,从证券交易所里撷取了一个喜剧性的小播曲,抓住了资产阶级违反人性的悲剧本质,反映了金融世界不可思议的真实性,揭示了小说的深层意蕴,写得波澜层出,曲折有致,让人于忍俊不禁中回味深思,独具一种荒诞的魔力。

可以说,这是一篇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荒诞派戏剧”—这里演出的是一个“独角戏”:主角:哈维。麦克斯韦尔。舞台:证券交易所。时间:“忙日”。场次:“忙碌”与“浪漫”—这是“戏剧”的两大情节支柱,支撑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重大的主题思想;这又是经纪人尽情表演的两场荒诞戏,表演了经纪人性格的怪诞和行为的荒唐,因而收到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成功,得力于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作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一向注重于细节描写,孜孜以求,沙里淘金,不断从生活中筛选细节,提炼细节,并以此孕育性格,生发情节,构思小说。在他的小说园林里,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手法,恰如百花盛开,争妍斗艳,姥紫嫣红,令人观赏不绝,赞.叹不止。这就是欧·亨利小说的迷人之处。

而在《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的细节描写中,则更具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即表现在欧亨利筛选与提炼细节的技巧—他以经纪人的“忙日”作为整篇小说的“细节”,又以“忙碌”与“浪漫”作为“忙日”的“细节”,再以“忙碌”与“浪漫”具体表现的两组细节系列突出经纪人荒诞的表演。这就是欧·亨利细节描写中的“聚焦”艺术,集各种光线于一处,又由一处发射出各种光线—让经纪人表演的喜剧舞台成为一面聚光镜,束光储热,积“能”汇“力”,以高度集中而又典型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获得以一当十的收效。

小说仅仅写了哈维三个钟头的“浪漫史”。这三个钟头,在哈维一生中只是生命的一瞬,但这却是哈维一生的“聚焦”—通过焦点的一瞬,我们即透视经纪人荒谬的一生,窥探了资本主义金融战争的大千世界。小说也只有三千字,没有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却真实地反映了“垂死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本质:除了唯利是图、唯钱是亲以外,再也没有人的感情,铜臭味代替了人情味,动物的本能代替了人类的天性。在经纪人身上得到形象化统一,其表现形式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充满漫画化的喜剧色彩。欧.亨利把经纪人“机器”生活艺术化了,只用“三干字”和“三个钟头”,即铃成一串“细节的项链”一一它由长长的题目《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得以显示并构成小说精美的艺术品,其中“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因而才以小小的篇幅浓缩了深永的思想容量。

《我们选择的道路》

《我们选择的道路》中的“选择”,只是“一瞬”,但这“一瞬”,取决于人物的“选择”之前,又决定了人物的“选择”之后。正如欧·亨利借小说人物鲍勃·蒂德博尔说的:“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因而人生道路的选择虽仅有“一瞬”,却能反映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为什么欧·亨利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如此注重于“一瞬”中的一生和一生中的“一瞬”这样的艺术构思的缘故。

这篇小说“选择”的构思模式,就是把人生纳入梦境,把梦境凝聚于“一瞬”一一即“一瞬”中有梦境,梦境中有人生,人生在“一瞬”。因为只抓住“一瞬”,篇幅极为简短,也只有3千字,可以说是一篇“细节”小说: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放大了的梦幻细节,一个是缩小了的现实细节。它与《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由“忙碌”与“浪漫”两组“艺术零件”组合连缀成一部“机器”而得以运转不同,是由一个大“艺术零件”和一个小“艺术零件”彼此牵动而运转一条“本质”决定的人生道路。大“艺术零件”,大到足以概括人生,大到自成一篇小说;小“艺术零件”,小到只写一个嘴脸,小到只有篇末点题。这一“大”一“小”,是小说情节的两个部分,有如大圆球和小圆球,又互为因果而紧紧相连,好像是一个葫芦—整篇小说的结构,即呈葫芦形。

那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小说一拉开序幕,就是美国西部阿利桑那州三个匪徒抢劫火车的罪恶表演。这是一帮头脑灵活、动作敏捷、技艺超群、心狠手辣的职业强盗和杀手,为了抢劫钱财,是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干得出来的,是只有残暴而没有一点“友爱”的,决不可与欧·亨利笔下的“友爱的强盗”相提并论。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他们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火车向西拓展奔驰而来,大显身手,各显神通,从美国东部抢劫到美国西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成了他们的打靶场、竞技场、斗杀场、屠宰场。这一伙匪帮演出的“强盗剧”,主角就是“鳖鱼”多德森,他与强盗同伙的狰狞面目,是随着行劫作恶表演剧情的展开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得以刻画的。

第一场:抢劫。他们的突然袭击是如此老练,以至爬上了停在水塔旁边的著名的“落日快车”车头,司机面对三眼枪口吓得举起了双手还仿佛在说:“不至于吧!”这是情节剧的开场,也是性格剧的开演。“进攻的头儿”多德森发命令,把机车和煤水车同列车卸开,约翰·大狗用两支枪叫司机和火夫把车头开出50码处待命。多德森认为旅客是品位不高的“矿石”,没有筛选的价值,便和鲍勃直奔特别快车的“富矿”,用枪柄解决了押运员,用炸药炸开了邮车的保险柜,一下就到手3万之多的金币和现钞。所干这些,快速利索,不动声色,连那炸药的爆炸声,都轻微得让旅客们以为是哪里的雷雨云而“漫不经心地从窗口探出头去看看”。这里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先让约翰·大狗在混乱中死掉,是对人物“淘汰法”的妙用。

第二场:窜逃。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场,是又一种“淘汰法”的预示和铺垫一一有性格剧的展示,有人物个性的对比。一个是从东部来的,一个是在西部长的,两个强盗,带着一帆布袋的金币和现钞“冲下陡坡”,很快就“在路轨旁边的密林中消失”,又很快在矮桶树林里“横冲直闯”,找到了他们事先准备的3匹马。其中一匹就是约翰的坐骑,`两个强盗卸掉这头牲口的鞍髻,放了它”一一这是第一个预示。接着是慌忙逃窜,审慎而迅速地穿过树林,却一让鲍勃的坐骑马失前蹄而“摔折了前腿”,又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一这是第二个预示。再是“鳖鱼”多德森眼看自己的马“拖着缀绳”,“喘着气”在峡谷的溪流边大吃青草,知道惟一的坐骑疲累而略有所思—这是第三个预示。两人一马,疲累的老博利瓦驮得动两个人吗?搜索队追上来怎么办?3万美金盗款是两个平分还是一人独得?所有这些利害问题,都是在“鳖鱼”心里翻腾的浪涛。而鲍勃对抢劫的成功,则一味的盲目乐观,无视同伙的险恶居心。他的盲目乐观,不仅溢于言表,也见诸动作。他双手抓起扎得整整齐齐的现钞和一小袋金币,“嘻着嘴像小孩一般高兴”。鲍勃的言行举止,几乎有点天真烂漫,头脑简单,因为他把身边的这一条“鳖鱼”也想象成跟自己一样—这既是他性格的自我刻画,也是对“鳖鱼”性格的一种反衬,同时又揭示了“鳖鱼”这一阴险的“双料强盗”性格的某一侧面。多德森对“乐天派”的“每人一万五”的分配方案不以为然。他胃口大得很:“比我预料的少。”说着“沉思地瞅着他那匹跑累的马。”这里“沉思”的神态—所隐藏的,也就是他的暗算,他的阴谋;所涌现的,也就是他一再重复的“我真不愿意你那匹栗毛马摔伤……”这就是欧·亨利巧埋的伏笔,精设的悬念。但对“鳖鱼”的内心活动,鲍勃是毫无觉察,读者也是一无所知的。在这里,欧·亨利所刻画的“鳖鱼”性格,就不如鲍勃明朗,是相当隐蔽的,这是为了铺垫,也是一种“蓄势”。惟其隐蔽,一旦暴露,其性格才更见鲜明,其形象才越发生动。其实,这一东部强盗性格的成长,在他回答西部强盗的问话中已见端倪,而且从对话中也可看出其性格对比……

第三场:残杀。“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话刚说完,马上就暴露了。对鳖鱼来说,这是他占据优势的一场独吞赃款的生死搏斗—这种情景,是最能显示人物心理性格的奥妙的。欧·亨利只用几笔白描就极其生动地把东部与西部一对强盗各自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当鲍勃把抢来的钱“重新装进帆布袋”,“用绳索扎紧袋口”之后,猛抬起头,看到“最扎眼的东西”竟是多德森对准他的枪口!可是他还不肯接受残酷的现实,还“咧着嘴”说“别开玩笑”。一个凶相毕露,一个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对比。接着是一个无情的宣判:“别动。”“你不必赶路了,鲍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有机会逃脱。博利瓦已经够累了,驮不动两个人。”但在无情的宣判面前,鲍勃还要以情相求……这是又一个对比。这里所透露的,是“鳖鱼”曾经不光明地杀过人,鲍勃又从不相信,还满以为他是条汉子以及鲍勃最后终于发出愤怒的谴责和反抗—由此所形成的诸多对比,无论是对东部强盗“鳖鱼”,还是对西部强盗鲍勃,都是刻画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补充。但在这东部和西部强盗的矛盾对抗中,西部强盗毕竟不是东部强盗的对手,鲍勃终于死在多德森的枪下。这一枪,正是完成多德森强盗形象自我塑造的最后一笔,欧·亨利写得相当严酷,相当出色—笔锋所指,直刺“鳖鱼”罪恶的灵魂,揭出强盗凶残的本性。请看,他开枪前,竟会是“神色显得十分悲哀”,一再提到摔伤的马,好像他要杀同伙都是因为对方的马摔伤了腿,好像他本来就不想独占赃款。可是就在“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幅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从这一出“强盗剧”中,可以看出欧·亨利对强盗行径是十分熟悉的,因而在他的笔下,即使都是典型的强盗,也都有生活环境所影响所决定的复杂多样的性格表现,而决不是一个模式倒出来的。这种生活环境,就美国东部与西部所言,差异是很大的。在欧·亨利的心目中工业发达的东部受美国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污染最严重,是罪恶的根源,远离现代文明污染的广阔无垠的西部大草原则保持有自然的天性。生活环境的差异,带来强盗性格的差异:一个是极为狡诈和残忍,一个则比较明朗和单纯。就残无人性来说,西部强盗当然比不上东部强盗,因而也就要被“鳖鱼”吃掉。两者颠倒不了,只能是有这样的结局。这就是生活的真实,社会的现实。

惟其如此,小说这个葫芦形结构的大圆底座部分—占五分之四篇幅的情节内容,才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如临其境。因而读者读到这里,仍全然不知道原来这是金融家多德森做的一个白日梦!如果没有紧接着的葫芦形结构的小圆顶座部分的“欧·亨利结尾”,小说至此,在创造艺术典型方面,也称得上是一篇杰作。






第十一周总结

本周清晨小音频汇总:

1.同辈压力

定义: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肯定,为了避免被排挤,于是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竞争型同伴压力:迫使你在群体中变得出类拔萃的压力。它会促使你争取在和同伴的比较中胜出,如果无法胜出,就有可能被排斥或是轻视等等。比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比拼收入、婚姻、乃至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等。本期音频主要讨论的是竞争型压力。

同伴压力的影响——消极:增加 " 相对剥夺感 ",降低幸福感;降低你的 " 自我价值感 ";积极——增强自信;敦促进步

如何应对:改变你的心态,平和地看待同伴压力;将同伴压力当做自我提升的机会;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愿望,给自己的愿望排列优先级;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在向上比较之外,也要学着向下比较。

电影——科比的缪斯

2.特权感

特权感被定义为:一种稳定的、广泛的感觉,拥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比他人得到更多的东西,享受到更特殊的优待。

危害——阻碍我们的人生发展(愿意承认是因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而造成了负面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特权感的拥有者会遇到越来越多成就受阻的时刻,因为他们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有很多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调节,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并可能因此而变得消沉或放弃努力。);阻碍我们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心中有着深深的优越感,因此,他们会没有心理负担地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情感。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特权感高的人会秉持“双重标准”,他们所要求的权利与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对等的。他们会用更高、更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认为自己不必受这样的标准束缚。)特权感并不会令我们开心,而是会给人带来长期的失落

形成原因:过度简化的自尊教育

如何降低特权感: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需要降低特权感。进行认知重建,客观地重新评价自己,重新树立公正的价值观。学会共情和感恩,建立与他人的链接。 接受自己并无过人之处。

电影——《国王的演讲》

3.批判性思维

定义: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

6种人们经常在生活中用来佐证自己观点的有问题的证据: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专家意见、研究报告。

避免5种逻辑陷阱的方法:“同一个现象可能存在着多种替代解释”;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

常见的思考谬误:诉诸人身谬误; 因人纳言谬误;诉诸公众谬误

锻炼方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提问(为什么作者下了这个定论?有什么证据支撑吗?证据来源是什么?证据本身可靠吗?)除了不断提问之外,还需要学着质疑“想当然”的假设。(一天N杯水,男生女生……)最重要的就是先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认知偏差的存在。

电影——《迷雾》

4.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针对问题:为什么两个人越相爱,越不容易相处?为什么有时两个人都很委屈,觉得是对方有错,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我和男朋友明明不想伤害对方,却在争吵中消磨了彼此的感情?

亲密关系中常见的2种负面评价方式:

抱怨: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怨的时候,往往不是泛泛的攻击,而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评论。与一味的指责不同的是,当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其实抱怨本身也包含着请求和需要的情绪。人之所以在关系中抱怨,并不是为了贬低、打压另一个人,而是希望对方可以注意到问题并改进。

指责:指责是一种评判。你批评的对象,已经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变成了对方这个人本身。

指责是毁灭性的、非进步取向的。它并非准确地指出问题,而是一种泛泛的攻击。指责包含着轻视的情绪,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以指责时,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指责和轻视,是导致关系破裂的四大杀手(指责、轻视、防御、阻抗)中,杀伤力最大的两项。

亲密关系中的9种隐形攻击:不合理的挑剔;防御;草率地得出负面结论;忽视;贬低;不愿让步;表现傲慢;逃避;为自己免责;

如何看待和对待负面评价?

对待抱怨——如果你是那个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时候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事不对人,在沟通时注意方式,永远不要将抱怨转化为指责。

而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对方抱怨的时候不要着急否认,把“我没有……”这样的话先吞回肚子里。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你面对抱怨的第一感觉是越愤怒、越想否认,那么抱怨反而越有可能是准确的,你越需要针对对方抱怨的内容来检查自己。在关系中,也不要因为被对方看见了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耻。

对待指责——如果你是那个指责的人:不管对方犯了多大的错,永远不要觉得对方既然犯了错,就是应该被责备的;相反,在对方犯错时,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是你们关系成长的关键。尝试用抱怨(对事不对人)代替指责,再用冷静的分析代替抱怨。而且,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翻旧帐”的行为。如果你是被指责或抱怨的一方:试着转换对指责的看法,将你所爱的人的指责看作是Ta的抱怨,告诉自己,对方抱怨只是因为Ta太爱你了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

5.了解自己

学者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真正的自我觉察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内向洞察七柱: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 对自我热情的觉察;对自我抱负的觉察;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对自我反应的觉察;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

错误的内向自我觉察方法:自省= 洞察;自省 = 反刍思考 (要求正确的自省——自省常常停留在一种依靠逻辑的、理性层面的思考。但许多时候,看清真实的自己是极需依靠情绪和内心感受的。)要提高自我觉察,应该多问“为什么;

正确的内向自我觉察方法: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类似,正念强调的也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会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方式——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

对外部自我觉察的误解:我们能轻易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关于自己准确的反馈;比起别人,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提升外部自我觉察的方法: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寻求“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我们要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和无批评的爱人;需要邀请一个密友以及一个家庭成员或人生导师共进晚餐。用餐时,你要请他们说出一个你让他们最为恼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

认识自己或自我觉察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本周文章主题: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第一天:欧亨利介绍+《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

第二天:《二十年后》《警察与赞美诗》《财神与爱神》

第三天:《爱的奉献》《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华而不实》

第四天:《绿门》《女巫的面包》《人生的波澜》

第五天:《重新做人》《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我们选择的道路》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54天,今日小理论是:了解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