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39,列车缓缓停靠在兰州站台。第六天的旅程,在金城闷热的空气的里开始了。匆匆咬几口汉堡,喝瓶牛奶,我们便奔向今日的文化盛宴——甘肃省博物馆。相对敦煌的空旷,兰州还是有着城市中特有的拥堵和忙碌。
甘肃省博物馆门前蜿蜒的人龙如今日的温度,热度极高。馆内更是人头攒动,仿佛整个城市对历史的热情都汇聚于此。我们重点探访了丝绸之路文明展馆和古生物化石展馆。丝路展厅里,千年光阴被凝练在展柜之中:张骞持节远行的坚毅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叮当的商队画卷徐徐铺展,那矫健如风的“铜奔马”——马踏飞燕永远是目光的焦点,异域风情的金银器皿闪烁着昔日交流的辉光。
讲解员的声音努力穿透人群,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紧紧追随讲解员的脚步,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目光紧紧锁住每一件展品,生怕漏掉一个故事;也有孩子,在巨大信息量和拥挤人潮的双重“考验”下,脚步渐渐沉重,便倚在墙边的休息。这份在人潮涌动中的坚持与适时休整,正是长途研学最真实的模样——既尊重身体的信号,也不辜负知识的邀约。
而这一天最鲜活、最充满烟火气的记忆,属于中午的“林和宫牛肉面博物馆”。孩子们先被那一碗热气腾腾、铺着透亮红油和翠绿蒜苗的正宗兰州牛肉面征服了味蕾。不喜欢吃面食的孩子已逐渐适应,喜欢吃面食的孩子吃了三大碗,满足的笑容挂在脸上。
在吃饱喝足后,我们走进牛肉面制作体验区,孩子们洗净手,跃跃欲试。在师傅的示范下,拉面好像很容易。然而,轮到自己,现实给了大家一个小小的“下马威”。面团在孩子们手中似乎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拉成细丝,它偏偏断开;想扯得均匀,它却变得粗细不一。“哎呀,又断了!”“我的怎么这么粗?”
有趣的是,当“拉出完美面条”的挑战遇到小小阻碍时,孩子们的创造力反而被点燃。直接把现场变成了欢乐的“面塑”工坊: 人脸、龙身、花朵、小动物……甚至还有抽象的艺术品,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操作台上散落着形态奇特的“作品”,笑声和惊叹声此起彼伏。
“老师,你看我做的!拍照拍照!”“哇,你这个龙好像!” 那份最初的挫败感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新玩法的兴奋和创造带来的纯粹快乐。这意料之外的“面塑现场”,让孩子们在劳动中释放了天性,在“失败”里找到了创造的无限可能,这比单纯拉出一碗标准面条,或许收获更丰。制作完毕之后,我们还走进牛肉面博物馆,了解牛肉面的制作历史和过程。
下午我们走进了沉静的甘肃简牍博物馆。这里有沉淀千年的墨香。竹简与木牍,这些古老的“纸张”,记录着边关的烽火、律法的条文、生活的点滴。大伟老师布置了在简牍海洋中“寻宝”的任务,要找到古代的一份"合同"、"吃鸡薄"、"通缉令",孩子们穿行在浩瀚的展柜间,低头细辨,轻声交流。找到一些的同学获得明信片一张。攸攸同学集合时由衷感叹:“根本看不完,太大了!” 这一声朴素的感叹,道出了历史的厚重与无涯,也悄然种下了一颗对先人智慧心怀敬畏的种子。
告别简牍的沉静,我们来到了奔腾不息的母亲河畔——黄河风情线。踏上历经沧桑的中山桥,脚下是汹涌翻滚、裹挟着滚滚泥沙的黄河水。“黄河的水真是好黄啊!感觉泥沙特别多!”孩子们凭栏远眺,发出最直观也最真实的惊叹。孩子们三三两两,拍照留念,感受着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特有的粗犷与生命力。吹着黄河上空的风,看着脚下奔腾不息的泥浆洪流,“母亲河”的形象,从未如此真实可感地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关于成长的一些思考。这一天,从林和宫出来,我们就将手机发还给了孩子们,便于拍照和联系,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自我检视的好时机。拿到手机的瞬间,空气里立马响起欢腾声。变化也是明显的: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力,迅速被那块小小的屏幕吸引。走路时,有人低头盯着手机;短暂停留时,也有人忍不住低头看手机。同伴间自然的交谈声明显变得稀疏了些。这景象,是时代投下的真实影子。我说:"你看,拿了手机,你们的就会有点忍不住,对吧。"没带手机的子欣看到这一切,连连点头:"好像是哦 "。
幸好大部分孩子听到提醒,能比较自觉地收起手机,重新把目光投向博物馆的简牍、壮阔的河景,和身边的伙伴分享感受,总算避免了集体成为“低头族”的遗憾。
这些现象无声地提醒着我们:真实世界的联结与体验,需要主动的珍惜和守护。
晚上简短的结营仪式上,天晟、高莹、乐苡三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心声。天晟感叹张骞穿越未知的勇气与智慧;高莹为这趟旅程中收获的新友谊而欢欣;乐苡为眼前展开的画卷——那些从未见过的壮丽山河,那些鲜活有趣的地理历史知识感到满足。虽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声音都在此刻响起,但我相信,他们的感言,如同几颗闪亮的星子,映照出许多同伴心中共同的辉光。而每一个未能言说的独特感受,那些沉淀在心底的触动、欢笑与思考,都如同珍贵的种子,必将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年轮,成为这趟丝路之旅最私密也最恒久的回响。
7月18日清晨,兰州阳光明媚,列车驶离兰州,但丝路的风,张掖的丹霞,莫高窟的光影,鸣沙的细语,雅丹的壮丽,黄河的浪涛,还有那带着麦香和笑声的牛肉面,都已融入我们生命的记忆。这趟旅程的结束,不是探索的终点,而是心中那条更广阔“丝路”的起点——一条通往更深厚知识、更坚韧勇气、更温暖情怀、更富创造力未来的道路。
愿我们一起珍藏这段同行的金色时光,带着河西走廊的风沙、母亲河的豪情和一碗面的温暖,继续勇敢前行,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更加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
丝路少年行,暂别在兰州。少年心,行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