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艺术哲学的登峰造极,峥嵘的《诗品》则意味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终结。
先秦两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为了社会的政治理想,强调艺术“应该”是什么。魏晋南北朝美学主要特征,是理论家们本着文学的自觉精神,反思艺术“可能”是什么。唐宋元明清美学主要特征,是鉴赏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描述艺术“实际”是什么。虽然核心问题都是艺术是什么,但性质和分量殊为不同。
中国美学无可避免的要走向艺术心理学,而推波助澜者,则为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学,其特征是“不立文字,道体心传,见性成佛”,讲究“心心相印,立竿见影,回头是岸”,强调“慧根”与“顿悟”。
这一时期的重镇人物几乎无不以禅喻诗,以佛说法,心领神会。有严羽的“妙悟”,李贽的“童心”,王夫之的“现量”。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是儒学阶段(始于反儒归于尊儒),如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是“玄学阶段”(始于谈玄,归于玄谈),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则是禅学阶段(始于悟禅归于禅悟)。
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严羽为代表的审美心理学,以李贽为代表的个性心理学和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创作心理学。
严羽的意义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文学和非文学,李贽的意义在于呵佛骂祖的批判精神和离经叛道的异端色彩,王夫之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它的意义在于他娴熟的运用佛学的工具使中国古典美学成功地回到了儒家的起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是一种循环式的进程。
首先从儒家推崇和维护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出发,经过墨、法、道诸家的批判,在两汉回到儒家,标志性成果是体现荀子学派思想的《礼记.乐记》。
然后经过魏晋玄学的冲击,在南北朝回到儒家,其标志性成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
最后,经过唐宋禅学的改造,在明清之际回到儒家,标志性成果是王夫之美学。百家争鸣归于儒,中国古典美学,总是走不出这个怪圈。
打破这个怪圈,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梁启超以小说兴革命,王国维以悲剧说人生,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为中国美学注入新鲜血液,构成中国近代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