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似真爱般一见钟情。读书,是独自沉浸在精神世界的美好体验,也是读者与作者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越是凝聚了古今中外伟大思想的名著,越能激起持久的心灵共鸣和非凡的阅读体验。
我自小便读了许多文学名著。那时候彩色电视和电脑尚未普及,只有读书是主要的文化活动。爸爸的许多老版线装书我都翻过,更多的书来源于新华书店,一有零花钱便会跑到书店去买书。
儿时的我喜欢读连环画式的小人书,其中多以名著故事为原型,比如《水浒》、《三国》、《西游记》等。识字多些之后,开始啃厚厚的外国名著译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在童年的似懂非懂中读完的。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砖头似的几大本,不到半个月就读完了。
已出版多部作品的专栏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陶瓷兔子在近作《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中重温了多部文学名著。作为一本另类文学励志书,作者将那些在我们童年看来懵懵懂懂的名著以新鲜有趣、另辟蹊径的视角解读,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不禁大呼过瘾,原来名著还可以这么解读!
书中从于连的悲剧和郝思嘉与白瑞德擦肩而过的爱情讲起,直至讲到金庸先生作品时,对程灵素的不幸之扼腕,对王语嫣在慕容复与段誉之间左摇右摆、心志不坚的独特见解以及将赵敏对张无忌那份志在必得背后的底气分析得可谓入木三分。下一篇章则是一个对《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金瓶梅》的系列解读。该系列涉及的人物很多、其中不乏结合作者自身的所见所闻来书写,细致入微、脑路清奇,以往许多看似不合常理之处在成年后的重新解读中给人以醍醐灌顶、耳目一新的认知。
虽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但现实中各年龄段喜欢《红楼梦》的皆大有人在。以《红楼梦》为例,作者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站在上帝视角向读者系统分析了为什么林黛玉总会拈酸吃醋,使小性子?宝玉缘何对宝钗爱不起来?很多人认为宝钗是封建大家族儿媳的首选,看似完美,处处妥帖,但如果让你和她做朋友,你会愿意吗?贾政那套“仕途经济”从小就逼得宝玉喘不过气,然而对这个仅有的幼子,他不曾有一颗慈父之心吗?
以我自身而言,重读《红楼梦》的过程像照镜子一样,仿佛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看到贾老太君带着儿媳妇孙女们听戏斗牌,唤起了我对家族团簇的向往;宝黛共读西厢记,让我感动于爱情的纯真;众姐妹结诗社赋文猜谜,引发我对同窗情谊的回忆。至于读到最后诸芳散尽,我会联想到毕业后同窗好友散落天涯以及成长注定带来与家人的分别,油然生发的是莫大的悲鸣与感慨,不禁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我们说,每读一本书都该有所收获,名著亦如是。所以,以后如若再有人问:我们读名著有什么用?或许你可以这样回答:名著记录着前人对生与死、爱与恨、存在的困惑等永恒话题的种种解答,它们并非标准答案,最大的作用是告诉你这些问题永远存在,困扰的并非你一个人。你会在名著里看到这些被走过的道路,它们的泥泞与光辉。如同在寒冷的雨夜跋涉,不知目的,无遮无拦,被风吹得发抖的时候,忽然雨停,继而发现满天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