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生课程在讲交互设计,向老师问了个问题:产品经理学习交互设计得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回:得懂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听起来看似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目前为止只有微信如此坚守,只有张小龙一直保持初心。
作为国内第一款有10亿DAU的APP,每天人有多少吐槽真是难以想象,张小龙说每天有5亿人说产品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想教着怎么做产品。在4小时公开课演讲中,与其说是张小龙是分享了微信8年旅程,不如说是他剖析自己8年的心理旅程,就如多年前传出的饭否记录,在黑夜无人的夜,一个程序员向世界喃喃自语,说着自己的产品主张、产品原则。 花几个小时看完文字版再去看视频版时,在一旁的张同学忍不住吐槽:这哥们演讲水平不怎么样啊。连张小龙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演讲是业余的,可在他不太流利的演讲中,看到了一个产品人的坚守,一个产品人如何用产品能力撬动这个世界的。他一直说自己不是教大家做产品,可他的思考,他对微信变态的坚持,对我们每一个产品人都有特别大的启示。
1、十大设计原则
第一、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 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好的产品不会任何细节;
第九、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过去,我们都见惯了各种APP一到各种节日,各家APP就会变成红的、黄的如西红柿炒蛋般的改版。微信从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由此可看到微信的克制。从foxmail到QQ邮箱 ,到微信,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微信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底线。正如研究生老师所说,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张小龙所做到的是,知道了能与不能,在产品上一直去做到,去坚守一些不能碰的底线。
2、不仅要做好的工具,还要做与时俱进的的工具
微信的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一句特别有意思 ,说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听了只会“哦”如此而已。但说一个,用户会说为什么要说一个,不说一种?这种津津乐道引起讨论的口号反而引起了口碑传播,增加产品的特别性。正如《流量池》的作者杨飞所说,品牌宣传的口号不能太顺,要引起用户的一定膈应感。正如小蓝杯的slogan:这一杯谁不爱?人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爱。如果改成“这一杯谁都爱。”这一句太象宣传语,用户听了无感,听完也就完事了。
从foxmai到QQ邮箱,再到微信,张小龙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做一个好工具。什么是好工具,就是知道哪些好的,哪些不好的,不会为了追求流量把一些烂的功能强加到产品上。比微信早发布两个月的米聊,刚开始,米聊不但在UI、用户体验、功能创新上都强过微信,但从微信2.2版本,微信用户2千万,远远地把米聊甩到了后头,其中的原因除了微信背后强大的系统能力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米聊止步于熟人间的社交,而微信开始连接陌生人,开启朋友圈进化成了社交平台,开创公众号,营造了一大批自媒体大V,后来的微信红包改变了移动支付的格局,成就到现在巨大的移动生活场景,成为一个偌大的经济体。从这点上来说,微信一直在做到这两点,坚持做好工具,而且还是与时俱进的工具。米聊的落败却成了反面的例子。当后来的米聊意识到做陌生人社交时,可惜大势已去。
爱奇异的产品总监蓸菲分享说,用户的需求是连续性的。这个观点我认同,不但表现在用户的需求是变化的,而且还是连续的,它不会出现断层,从A点到B点不会是突然蹦出来的需求,是有征兆的,有迹可循的。
3、产品的利他原则
一个房间里,一群人围着一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都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嘴里。
上帝向旁边的人解释道,这是地狱。接着我们去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房间。
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脸色红润,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地狱里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能喝的肉汤?”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每个人都会喂别人。”
这个故事与做产品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好的产品一定是利他的。用张小龙的话讲,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一个产品有原始原动力,让用户真正得到价值,可持续地价值。这个产品一定能活下去,而且会活得很好。正如当年淘宝让千万店家解决就业、创业问题,让更多的店小家挣到真金白银。知乎的崛起,正是成就一批大V,让大V得到了比金钱更大的激励。而微信的公众号利用社交资源给自媒体提供了沃土,始于微信,但不终于微信,体验更好,内容更精,靠众人的口碑传播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缔造了十万+、百万+、千万+,让一个个自媒体人趋之若鹜。不靠干爹,不靠卖脸,只要文章够好,内容能持续吸引读者,让更多的人打造了个人品牌。 这在以前,是想得不敢想的事情,可在公众号平台,眼瞅着一个个公众号如韭菜般地长起来。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不是一个空话,微信公众号一直坚持着自己步迈,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
4、“芝麻与西瓜”
12年曾经呆在一年互联网公司做手机APP,那时微信也刚起,大家还在吐槽微信做的不正是另外一个QQ吗?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年这个和QQ类似的APP成了国民APP,打造了移动帝国。当时正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时,我们也做了一个类似于购物精选APP,刚上线1.0,领导就想着怎么让它赢利,怎么在各个界面加各种广告,企图产品一出来就哗哗地来钱。先不说这个产品做得怎么样,可这种杀鸡取蛋的做法正是让产品不是自杀就是它杀。
前几年,张小龙公开课曾经分享一个观点,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就这个问题,曾经在一个产品大会上,这个嘉宾一直在分享如何让用户停留,如何粘信用户,会后咨询过这个产品大咖,他回,只有微信这样不愁用户的APP才敢如此豪气地说这样的话。可细想之下,真是这样吗?未必。某个电商产品经理分享说,他们的设计是为了让用户在详情页停留,如果真是这样,这个转化率反而是低的,如果能用户想看的看完,快速决定要不要买,缩短决策时间,明明可以5分钟可以走完整 个流程,为了吸引用户,为了更长的停留时间,逛着逛着,用户忘了进来是干嘛的,于是最后的决策变为:我还没想好买哪个,再想想。
当年我在这家公司,当时做APP时机正好,无论产品做得如何,可论时机来说我们可以说是“风口上的猪”,那至于飞不飞得起来另说,可当时商品一上线就到处挂广告,就是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反其道而行的微信,做每一个功能,增加每一个入口,思考的是用户,是否违背了产品原则,违背了宁可不去做。按照微信的大用户量,按照一般的短视行为,分分钟钟到处都可以收钱。朋友圈随便放广告,公众号想居前面搞个竞价排名。可这些微信统统都没有触碰。影响用户体验的,让用户不爽的,微信一直在坚守。
记得有次追剧,追了几集,实在没耐心了,上网搜了下剧情介绍。60多集的介绍愣是一集一个翻页。这个用户体验真是没谁了。能在一页展现完尽量展现完,能一步完成的别尽量两步。虽然从表面上来目的看,这样做增加了网站的PV,可从用户出发,这样的体验糟糕至极。所以有时把流量作为KPI会是做产品的魔咒,当出发点是完成KPI时,想的不是提高用户的效率,解决用户的问题。而是各种看似聪明的套路,流量数据看起来很好看,用户用完一次就再用不会来了。
不管你、或者是我,认不认同微信的产品原则,坚守是一个产品经理的重要品质。现实生活中,可能往往我们身不由已,被各种KPI压制,被老板各种需求强行加入,让产品变得不伦不类。可仔细思考,也许这不是老板的问题,恰是我们自身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们是否有实力做一个或多个产品的成功经验,自己能认清好产品与不好产品的界限,并且说服老板、团队去坚守这个底线。如果你还没有这个话语权,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成为那个“能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