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西谛: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卫西谛的新书《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是一本电影随笔集。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影评论,甚至,它的重点在于随笔,而不是电影。在这本书里,不同的电影,就像是不同的素材,由作者精心烹调成一道道好菜。这本书不仅适合影迷,也适合对文字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的名字就很有趣,卫西谛,大概就是VCD的意思吧。作者的影迷生涯,是从VCD逐渐取代录像带的那个时候开始的。在一篇文章里,卫西谛提到他最后租的一盘录像带,叫做《铁窗岁月》。那时候他刚刚工作,有个稍长的同事向他推荐这部好片,讲的是一个哥们花了19年功夫,用小钢勺挖了个地洞,从监狱里跑了。后来这部片子改名为《刺激1995》。最后正式的名称是《肖申克的救赎》。

后来卫西谛就开始了关于电影的写作。最初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在西祠胡同,开辟了【后窗】电影板块。那也许是中文世界里最早的互联网电影论坛之一。之后参与中国独立电影发展的很多事件。曾任49届金马奖评委。历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独立影像和华语传媒大奖评委及选片人。关于电影的书写,到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差不多有二十年了。

这本书由四十来篇短文组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跟书同名,“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这部分内容主要与成长、梦想、人生的抉择和困境有关。第二部分的文章谈论的是爱情。“每个人都希望被找到”(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是电影《迷失东京》的宣传语。第三部分是跟食物有关的电影。”热爱食物,是热爱生活的方式。“这部分通过电影里的食物来观察电影,参透人生。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首先可以当作一部高质量的观影指南。里面提到的诸多影片,有被时间检验过的经典作品,像小津安二郎、候麦、北野武、李安的影片。也有作者重新发现其价值的偏冷门的影片。比如赫尔佐格的《陆上行舟》、美国轻喜剧《土拨鼠日》。日本的关于茶道的电影《寻访千利休》,算不上大师手笔的经典电影,甚至有些段落煽情而俗套,但是卫西谛依然在其中发现了独特的气质和精神。

作为资深的电影评论人,卫西谛能够用技术性的眼光来评断电影的优劣。但更有价值的是发现这些电影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比如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全是从食物的角度,把电影和生活紧密的联系了起来。无论是许鞍华不动声色地对生活日常的描摹,还是李安电影里对食物充满戏剧性的表现,都提醒我们注意到,美食与人生之间的关联原来如此深刻。

卫西谛的文风冲淡平和,读来使人感到温暖。如果用电影来比较,那大概类似于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这样节制的文风,是难得的。书中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写的是小津的电影《秋刀鱼之味》。但是这部电影里却是没有秋刀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卫西谛的解释是,秋刀鱼是平民食物,肉质并不细嫩,大多用来烤制。小津用秋刀鱼起名,是比喻生活之日常味道。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卫西谛用美妙的文字总结道:那种有苦腥的味道,廉价的味道,正好用来佐酒的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

就像书名所指向的那样,这本书探讨的是电影与人生。但是我们知道,电影并不等同于真实的人生。正如卫西谛在序言里说的那样,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教会我们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

电影的确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食物、爱情和离别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样。但正是这些生活的点滴,逐渐的构成了生活。然后我们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认真的感受,缓慢地成长,于是日子才逐渐变得丰富有意义起来。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努力了就值得了。
    一缕烟火0阅读 173评论 0 0
  • 一个军人 变成了老百姓 临走前 常会说 从此就不是军人了 却不知 人生从此定格在 当兵的日子
    第一闲人阅读 154评论 0 1
  • 我是个奇怪的女孩—— 不相信永恒的爱情, 因为那像无脑循环乏味的歌曲一样,终究会从忍让过渡到厌倦。 但却总会沉迷于...
    Leon1107阅读 230评论 0 0
  • 属性说明 名字:必要条件,武将名字 君主:该武将所属的君主 城市:该武将所属城市 登场:是否已登场 俘虏:是否被别...
    玉面笑客阅读 1,635评论 1 1
  • 崇宁通宝铸行于公元1102年,钱文由北宋徽宗皇帝赵佶亲笔所书,人称“御书钱”。宋徽宗因铸钱精绝,当时官造成色在96...
    御藏阁博物馆金总阅读 4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