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90后最早一批为人所知的作家,王苏辛已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但一种高于现实的东西,始终支撑着她自20岁出头开始的写小说的日子。也许正因为如此,王苏辛得作品中常存一种纯真得少年期:无论顺遂与否,她总是选择相信。”
读到这几句话,隐约间意识到:塑造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在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免不了看更多人情冷暖与人性美丑,若没有一点向上的力量拽你一下,生活必然逃不出世俗的漩涡,就无法站在更高的视角,更长远的角度,让自己拥有更加从容豁达的心态。
虚构的好处是可以呈现一个我们理想的当中的世界,即便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尽管历史背景和细节无比真实,作者依然可以靠着情节的组合,通过制造各种偶然的巧合,给出一个极具主观色彩的结局,但现实世界是不由分说的。
就文学作品而言,无论虚构还是写实,作者所表现的,更多是自己相信的,而人的本性更愿意相信美好。所以我也主观地觉得,书本当中积聚着向上的力量。让人保有纯真,保有希望,拥有立场且不人云亦云。
外界对自身的塑造不可避免,但同样的现实,结果却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底色不同,自我塑造的途径不同。按自己想要的样子选择可靠的途径去达成,便是一种理想的自我塑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