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文艺犍为,文责自负。
我想,我大概是很喜欢春天的。我喜欢春天的美,不止在于景,更在于,它蕴藏着生的力量。
犍为的春天,于我而言,像是一场久别之后的重逢,当我从高楼林立的繁华大都市逃离,回到犍为这座小城时,时间刚好是在春天。
而那年,刚好也是在春天,我告别父母,去了向往的大城市。离别时,我曾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们,我以后再也不回犍为了,我以为,这是开始。只是没想到,时间,就是一个轮回,我在春天里离开,也在春天里回来。
我喜欢犍为的春天,它有着不同于大城市的舒适与安逸。每当冬季的严寒退去,万物便一夜之间在这座小城苏醒。
滨江路上,凋零的银杏树在春风的轻抚下,悄悄地舒展出碧绿的枝丫;河堤上,枯黄的草坪在春露的呼唤下,轻轻顶破泥土抽出细嫩的叶芽。
从城边缓缓流淌而过的岷江,每到春天的清晨,水面上就蒸腾起一层薄薄的晨雾,将这座小城笼罩。
新生的翠绿与晨雾,在这座小城中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朦胧而又柔和的山水画卷。
这一刻,春天,在这座小城具象化。
我开始喜欢这座小城的春天,那是在从大城市回来以后,年少时的我,是根本没有这些雅兴的。
犍为的春,是细腻无声的,于平淡之中悄然绽放。就像是这座城,它将锋芒内敛,融入每一次的发展与建设之中,等待着,春风破茧时,绽放耀眼的光芒。
我记得,在我年幼的时候,犍为这座城很小,街上最多、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就是人力三轮车。在街上,随便拦下一辆人力三轮车,只需要几块钱,就能在城里面转上一圈。那时候的我,是很不喜欢这座小城的,我觉得它很小,小到一眼,就能望到头。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再次回到犍为时,我发现,原本我很不喜欢的小城,跟随着时间的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一眼,望不到头了。
青山绿水间,一幢幢气派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给这座小城注入了些繁华的气息;蜿蜒的滨江路,在滔滔岷江水的滋养下,褪去了旧日的破败与局促,变得宽阔而又整洁。这时的小城,就如春天里新长出的嫩芽,虽然渺小,却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犍为这座小城,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繁华与闲逸,在这座小城中被调和得恰到好处。这份恰到好处的平衡,在经历了时光的打磨后,悄然孕育出这座小城惬意且舒缓的生活节奏。
我在这里安定了下来,与曾经的漂泊挥手道别。回首往昔,我才惊觉,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大言不惭。
之后,我的生活,随着这座小城的节奏,开始慢了下来,有了更多的闲心,去发现身边本就存在着的美好。闲暇的时候,我也如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去岷江边上散散步,吹吹清凉的河风,偶尔坐在河边,欣赏一次,夕阳下余晖洒落江面的绝美日落。
犍为人民的生活,三分之二是烟火、三分之一是岷江。作为孕育了犍为这座小城数千年之久的母亲河,岷江在犍为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犍为的清溪镇,顺着岷江而下,留下了那首传诵千年的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
在岷江的边上,蜿蜒的景观步道点缀着岷江,随着水流的方向直达城市的尽头。每当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景观步道上,就布满了前来纳凉和散步的犍为人民。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景观步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打造下,已经成为了犍为人民饭后休闲的最佳去处。一座座干净且造型各异的卫生间,在这片景观步道上落成,为前来休闲的人们解决着后顾之忧;一个个整洁的停车场,镶嵌在景观步道与滨江路之间,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着便利。
近来,有了孩子以后,老婆就喜欢上了种菜。在我休息的日子里,老婆总喜欢拉着我早起,让我陪着她一起,去逛清晨的菜市场,选购新鲜的菜苗。
清晨的犍为,浸润在岷江蒸腾而起的水汽之中,空气总是格外的清新,或许是春天的缘故,清晨,只要我一推开窗,清新的空气就捎带着沁人的芳草香,窜入我的鼻腔,让我感觉心旷神怡。
在以前,我是很不喜欢去逛菜市场的,菜市场给我的印象,除了脏、乱、差外,再别无其他。但近来,当我陪着老婆去各大菜市场选购菜苗时,我却发现,印象中的菜市场早已悄然成为了过去式。现在的菜市场,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的“四农一公”改造项目中,早已是脱胎换骨,打破了传统菜市场杂乱无序的状态,以井然有序的分区、功能完备的一站式采买,让烟火气与精致感并存。
在这井然有序的菜市场里,小贩们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交谈声、孩童追逐嬉闹的笑声、熟人之间的闲聊声,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这座小城里,最真实的烟火气息。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跟老婆一起去菜市场购买菜苗,喜欢清晨跟她一起出门时,迎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喜欢菜市场改造后,有序的烟火气息;喜欢看她采买时,为了几毛钱,跟小商贩的极限拉扯。
我想,这,或许就是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