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到现场去!

盖伊.特立斯,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是全球记者尤其是深度调查记者的榜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非虚构写作这样的名称开始出现。这些概念是以往我们的知识里所没有的。我所理解的非虚构写作应该是指纪实、通讯、报告文学此类作品的总称。作为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盖伊.特立斯对写作有着坚持和骄傲。

据说,每日,他都会穿着整齐。定制外套、礼帽,昂贵面料、别致剪裁和优雅的举止,让人们没法对这个特立独行的人说“不”。他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他说,“我就是我,一个作家。不论是和名人还是普通人在一起,我都是一个样子:穿着一样的衣服,一般是西服和领带,绝不会穿着蓝色牛仔裤。我很讲礼貌,举止得体,自认为是一个体面的人,干着一份有尊严的、挖掘人性真谛的工作。写作这个职业,既诚实又有感染力,是一份高贵的职业,所以我要为我写的故事‘着盛装’,就像你会为了婚礼、葬礼、毕业典礼花心思打扮一个道理。”

同时,他严重鄙视如今记者的“懒惰无比”。当他还是一名年轻记者时,《纽约时报》的前辈告诫他,“一定要远离电话!永远不要在电话里采访任何人,一定要亲眼看到他们,注视他们的眼睛,观察肢体语言和那些微妙的表情变化。”

多少年来,他一直身体力行这一基本原则。非虚构写作一定不是靠猜想而得来的。

在我们的通讯员队伍里,很多人因为身兼数职,没有时间写作。他的文章虽然有很好的文笔、很好的文章结构。读来却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真正的文章,一定是在现场的听、说、看、想中所得到的。

1999年为了采访中国女足队员刘英,特立斯飞到北京,足足5个月一直跟着刘英。用他的话说要这样“一点一点了解她”。

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你也许无法做到如特立斯那般,但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到现场去”而不是只通过百度和电话去了解事实、讲述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